您当前的位置: 张家口阳原县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阳原县新闻

阳原:刘士龙用五十年圆创作梦

来源: 张家口日报 作者: 2016-10-28 15:51:01

  从1963年担任代课教师时开始向《河北文学》杂志社投稿,到2013年退休后创作长篇小说并出版,刘士龙用50年时间圆了心中的创作梦。

  本报记者王瑾涧通讯员尚永升仝辉在省文学讲习班的日子

  2013年,刘士龙的长篇小说《重逢清溪峪》(上卷)出版,同年他整整七十岁。对他来说,为了圆这个创作梦,他整整努力了五十年,可以说这是一个迟来的创作梦。

  刘士龙,1943年出生,阳原县九马坊人,先后担任过代课教师、文化馆创作员、乡干部等,2003年退休。刘士龙一直热爱文学创作,文字功底深厚,但种种原因导致他无暇创作,心中的创作梦一直没能实现,这一晃就是五十年。

  1958年春,因为家穷,刘士龙刚刚念到初中一年就辍学了。之后担任代课教师,这期间他开始写一些东西。 1963年开始投稿,到1965年的时候,他先后已经有12篇短篇小说寄到了《河北文学》杂志社。刘士龙的作品受到杂志社编辑的注意,专门回信给他从这些作品选出两篇重点扶持,并要求他把个人情况写信寄给杂志社。那个年代,个人的家庭成份很被看重,刘士龙的家庭成份是富农,当他将个人情况寄往编辑部后,就如泥牛入海,再也没有了消息。

  1971年,刘士龙被选派到县文化馆参加编排地方小戏的创作,编出了赴地区参加汇演的小戏《支农赞歌》。之后,他又参加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三集成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1976年,刘士龙被借调到县文化馆搞创作。 1980年3月到9月期间,他参加了河北作协第一期文学讲习班的学习。学习班有40人,其中的铁凝等人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

  当时的省作协副主席张庆田给他们上课时鼓励大家说,你们有的人已经很有名了,有的人还默默无闻,但是不要怕现在没名气,回去好好钻研,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定会写出好作品来。

  这句话刘士龙一直铭记在心,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写出一部好作品来。这个信念在他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种子,只等时机合适就会生根发芽。

  “南山背煤,北山割草”

  刘士龙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南山背煤,北山割草”的经历更让他一生难忘。

  九马坊村往南,在浮图讲的深山里有煤矿,1963年刘士龙就和村民们一起上山为生产队背煤。

  生产队的马车可以一直赶到山脚下,再往上这段距离就得靠人工搬运了。1963年秋季,刘士龙就在这道山坡上上来下去地背了十几天的煤。背煤用的是背架子,一次装六七十公斤。中午在村里吃饭,休息,下午接着背煤。下山的路很陡,坡度超过60度,下山老往下挫着走,非常费力。从山上到山下大约是2公里,半天可以背两趟,一天背四趟。一天下来,最难受的是腿,晚上下地的时候腿还是僵硬的,走路是S行,大家形象地笑称为扭麻花。

  背煤后,接着就为生产队的牲畜准备过冬的饲草,这得上北山去割。割草也不轻松,划破了手,打起了泡,被西北风吹裂了皮肤……

  “南山背煤,北山割草”虽然很苦很累,但磨练了意志,丰富了生活,积累了经验,给刘士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77年,刘士龙的短篇小说《伙伴》在《河北文艺》上发表,字数7000多。然而,在文化馆他每天做的都是和创作无关的杂事,没有机会专心于文学创作,继《伙伴》后再没有新的作品。刘士龙在县文化馆工作时,同宿舍的是一个下乡知识青年宋英俊,读书多,有文化有见地,给了刘士龙很多中肯意见,包括他发表的短篇小说《伙伴》。然而,当年年底,宋英俊考上了河北师大离开了文化馆,刘士龙失去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对象,使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孤军奋战”,慢了下来。之后返乡务农、到乡镇工作,更使得他难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梦。

  2003年退休后,刘士龙有了充足的时间,他迫不及待地执笔,先写了一个中篇小说《鱼岗情孽》,并请作家胡学文为其点拨。胡学文在回复中指出了《鱼岗情孽》值得肯定之处:故事曲折,逻辑性强,可以看出作者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编织故事的能力,对生活极其熟悉,许多细节是信手拈来,可读性强。人物性格较为鲜明,各具个性。此外,胡学文又交代了3点商榷之处,希望他加以修改。从胡学文的点评中也可以看出刘士龙的丰富阅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因为刘士龙自己对《鱼岗情孽》这篇小说也不是很满意,改起来也不好下手,于是这篇小说就暂时搁置了下来。不过他的创作热情依然如故,并开始构思一部长篇巨著。

  创作《重逢清溪峪》

  退休后,刘士龙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农忙时节打理着13亩耕地,和村里的其他农民一样,种着谷黍、玉米、土豆、豆类等,一部分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一部分出售换取一些收入。因为一直没有放下农活,所以他的身体相当棒,皮肤黝黑,胳膊粗壮有力,73岁了,依然步履轻盈,精神饱满。

  2007年初冬,经过长期酝酿,刘士龙开始动笔创作长篇小说《重逢清溪峪》。《重逢清溪峪》塑造了一个转业军人带领群众创业奔富路的故事。

  刘士龙一直居住在九马坊村,无论是在县里还是乡里上班,他都没离开过生他养他的这个村庄,可以说对农村的生活极其熟悉,对民间的趣闻轶事了解的也非常多。讲《重逢清溪峪》里的故事,对他来说就像是讲自己的故事、讲身边人的故事一样简单、熟悉,信手拈来,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丝毫没有离开生活半步,其中有这个人的影子也有那个人的影子,这就是小说所拥有的魅力。

  如今,刘士龙依旧是夏天种地冬天创作,冬天每天晚上的9到12点或者更晚一些动笔,写大约1500字。种地的时候,刘士龙虽然不写,但一直在构思,积攒着素材。

  一件朴素的中山装,一双沾满泥巴的布鞋,从村头到村尾,从农舍到田间,刘士龙的身影和千千万万个农民的身影并无区别。夜深人静,趴在一盏孤灯下一字字书写着《重逢清溪峪》里的故事时,刘士龙的身影渐渐高大了起来,因为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不息。

  上卷写了39万字,刘士龙还计划用五、六年时间写出《重逢清溪峪》的中卷和下卷,三卷合计百万字以上。目前中卷基本构思成熟,即将动笔。

  刘士龙计划用五、六年时间写出《重逢清溪峪》的中卷和下卷来。

  《重逢清溪峪》中卷基本构思成熟,刘士龙开心地走在乡间道路上。尚永升

关键词:阳原,文学,创作

责任编辑:张世豪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