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正在整理相关文件。赵娜摄
在胜利中路附近,有一处奇石假山装点的房屋,屋前有一块牌匾格外醒目,上面刻着“诉调对接中心”6个大字。该中心的成立是综合解决社会矛盾的改革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件压力,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快、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纠纷的渠道,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
这样的一个部门目前只有4名专职人员,其中1名具有多年调解经验的资深法官,2名外聘的专职调解员,还有1名书记员。今年64岁贾文忠便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贾文忠退休后凭借着对司法工作的热爱,通过公开招聘,成为了该中心的一名调解员。在他看来,中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司法程序、在法治的轨道上来解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什么纠纷都要对簿公堂。调解这种方式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效果也好。一法一和,正是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举措。同时,调解对接的过程也体现了法度与温度,使工作更具有意义,他希望自己也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怒气而来微笑而归
进入诉调对接中心的大门,墙上“法为上、理为先、和为贵”的九字原则,让人对诉调对接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贾文忠说,该中心2016年成立,受理的民事案件中离婚纠纷最多。都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为了更好地把握离婚案的调解方向,诉调对接中心借鉴外地的经验、总结离婚案的特点,制作出了《婚姻家庭考试卷》。很多家庭就是通过这张考卷,考“和”了。
去年,一对闹离婚的夫妻来到该中心,女方滔滔不绝地述说委屈,男方默默听着一言不发。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让双方进行了“婚姻家庭考试”,并互相为对方的考试卷打分。题目答完,男方得了72分,女方得了90分。女方特别注意到,丈夫清晰地记得她的生日、喜好,以及孩子的喜好。这些平时很难察觉的细微,让女方似乎冰冷的心瞬间温暖。看到夫妻双方情绪的转变,调解员果断做出不支持双方离婚的决定,双方均没有表示反对,工作人员立即顺势疏导,引导双方检讨自己的不足,从情理入手,融情于法,引导当事人打开夫妻心扉,消除双方心结,最终夫妻俩重归于好。
诉调对接中心人员共同商议案件调解方向。赵娜摄
面对法律也有温情
诉调对接中心不仅受理来自法院的纠纷,也直接受理一些民事纠纷。
令贾文忠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在一次自杀被救时意外擦伤,情绪失控的她哭着闹着要求施救者给予赔偿,并闹到了法院。这种情况下,该中心无论从法理还是情理都无法支持申请人的要求。
如何打破这个僵局,破解申请人的心结呢?贾文忠身着便装与申请人来到调解室内,第一时间为申请人倒上一杯热水,然后,坐到申请人对面,身子前倾,耐心地询问情况。从攀谈中,贾文忠了解到,这位申请人是一位单身母亲有四个儿女,且儿女也不同程度患有精神疾病,因此全家人没有经济来源。贾文忠对于申请人的家庭境况表示同情,对于她的此次申请却给予了严厉批评。申请人感觉到贾文忠像大哥一样,站在她的角度分析问题,渐渐放下了戒备心,表示愿意回家等待事件的处理。
之后,贾文忠联系到申请人所在社区,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到申请人家里进行调解。申请人非常吃惊,没想到贾文忠真的履行承诺,认真处理此事。出于感激和信任,申请人主动表示会静待事件的处理。此时,贾文忠按照法院领导嘱咐,表示愿意对申请人伸出援手进行帮扶。贾文忠说,法律不外乎人情。看似无理取闹的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其实承受了很多压力和痛苦,她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和温情。
半世夫妻解开误会
诉调对接中心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调解方法: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寻找矛盾点;亲情感化,缺乏沟通就会发生误解,引导双方自我纠错,从而打开心扉解开误会;时间调控,有的时候夫妻双方因为一时冲动,吵着闹离婚,让夫妻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问题。
有一次,诉调对接中心来了一对老夫妻。女方沈女士74岁,脸部伤痕累累,胳膊上打着绷带,骂着身后的爱人王先生走进调解室。沈女士和王先生结婚已50年,婚后育有三个子女,均已成年。老两口磕磕绊绊走到了今天,退休后从坝上来到市区生活,还购买了住房,日子过得很美满。
王先生是个闲不住的人,从医院退休后又在老家办起了私人诊所,打算挣点钱贴补家用。诊所刚开业时业务不多,王先生经常两地奔波,帮着料理家务。随着个人诊所业务量增加,王先生回来陪伴沈女士的时间越来越少,沈女士为此犯起了嘀咕。
去年“五一”,儿女们为老两口买来了他们最爱吃的羊蝎子,王先生最会做羊蝎子,可是因为诊所工作忙,一直没有时间做,就将它放进了冰箱。几天后,沈女士发现羊蝎子不见了,就怀疑是王先生背着她把羊蝎子做好送给了“相好的”。于是,沈女士乘坐长途汽车直奔王先生的诊所,还没进屋隔着窗户就看到了做熟的羊蝎子。沈女士越发生气,本想进去问清楚,可是诊所人多,王先生一直在忙没有询问的机会。憋着一肚子闷气的沈女士,只好先坐车回家了。当天,王先生忙完工作后回到家,刚进门就被沈女士劈头盖脸一顿骂,并盘问羊蝎子的事情,王先生解释来解释去,沈女士就是不相信。火冒三丈的王先生被问得烦闷不已,一抬手就推了沈女士一把,沈女士因此摔倒在楼梯上,脸上多处划伤,胳膊骨折。见状,王先生赶紧带着沈女士到医院就诊。从医院出来,沈女士越想越气,就闹到了法院。
听完沈女士的述说,调解员立即明白,这对老夫妻就是一时冲动。二人一个爱唠叨一个脾气暴,又因为见面沟通的时间少,就有了后面的事情。法官赵江给老两口进行了认真分析,又告诉老两口,离婚没有那么简单,还需要分割财产。看到两人情绪稳定下来,调解员们又抛出了感情牌,让他们从子女的角度想想。老两口也表示,二人没有实质性的矛盾,不过是一时误会,好好过日子多活几年才是大事。就这样,调解员们和老两口就这么“闲聊”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最终老两口回心转意,搀扶着回家了。
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于2016年,隶属桥东区综合调解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由桥东区司法局备案,依法接受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该中心成立以来,本着“法为上,理为先,和为贵”的原则,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实现了诉调精准对接,即时化解纠纷,逐渐得到了申请人的认可,工作愈见成效。截至目前,该中心共调解各类纠纷7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贾文忠认为,诉讼虽然是最公正的解决纠纷方式,但不一定是最经济或者最好的方式,不应成为当事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为了能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充分发挥诉调对接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观背景下,司法部门更需要以新的面貌、新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有关部门也需加强对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指导保障,让诉调对接机构在新的历史阶段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采访中,诉调中心全体人员说得最多的就是司法改革。桥东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从平台的搭建到机制的制定,从人员的调配到经费的保障,从先期“路在何方”的探索到后来“发芽添枝”的完善,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在向前不断推进,实现了一个个零的突破,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险隘。然而,改革之路、探索之路依然漫长,矛盾化解永远没有何止符。在可预见的未来,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将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广大人民群众将在改革进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