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抒发着内心对剪纸,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一次展览,一幅剪纸,让阔别家乡十七年的李仁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她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抒发着内心对剪纸,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李仁花,今年六十,我市万全区人,孩童时同母亲一起学习剪纸,因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在当地小有名气,高中时还曾靠着一双巧手挣取自己的生活费。结婚生子后,生活所迫,她不得不暂时放下剪纸,在家相夫教子。2001年,受弟弟邀请,她举家远赴南京打拼,在宝钢职工幼儿园当了一名幼师。
初到异乡,难免不适应,面对孩子们天真的容颜,她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红火的春节,火红的窗花,站在窗台贴窗花的身影,让她不禁想把这种快乐带给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她将剪纸带进了幼儿园。对于远在南京的孩子们,剪纸并非他们常见。一张红纸,经过精心设计,用心剪裁后,便能变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这让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着了迷,也让李仁花找到了归属感。
“通过剪纸,我很快被幼儿园的同事们熟知,就连幼儿园所在的社区也知道了我会这门手艺,自己从小的这点爱好在这个时候起到了作用,让我十分惊讶,也十分开心”,李仁花说。之后的日子,她除了正常工作外,还经常参加社区和企业举办的各种展览和比赛,展现自己手艺的同时,也将这门民间手工艺推广开来。她也在当地工艺美术界结识了不少从事艺术创作的老师。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李仁花意识到,想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还需在其他方面不断练习。九年前,她开始跟随老年大学中结识的绘画老师学习工笔画。因着有剪纸的底子,她很快上手,并有这独特的灵感和想法。结合着老师们讲解的基本功,她不断练习,经过几年的磨炼,现在她的工笔画创作也小有成就。
“画画,剪纸,二者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绘画为剪纸的前期创作构图提供了基础,剪纸又为画儿本身提供了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它们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感染”,李仁花说。
李仁花的一幅剪纸作品,一般需经三个步骤方可完成。第一步,就是图案的设计。李仁花说:”想要剪出好的作品,图案设计就需要原创,而不能一味的模仿。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图案的内涵和美观,最重要的是要为下一步的‘剪’做好铺垫,结构要明晰,方便剪和留。”
有了图案,第二步就是剪。剪纸与绘画不同,需从细到粗。以一朵花为例,剪时要先剪花儿的花蕊,之后才是花瓣,花瓣剪好后,才剪轮廓。一幅好的作品有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分别剪好后还要考虑到彼此的连接,中间不能断裂。所有部分均完成并完美结合在一起后,才是最终的去边,这一步使得剪纸与红纸彻底分离,形成独立的作品。
对于已经剪了几十年的李仁花而言,剪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关键是能够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寓意美好的图案。
她说:“我在老年大学时也曾教过同窗们剪纸。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大多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作品,但前提是我得剪出样子,他们按着我的再剪。我大约教了半年时间,几乎没有人能够独立设计打样。为了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我现在除了看一些剪纸相关的书籍,还非常关注时事政治呢!”
离开家乡十七年,原本可以定居外地的李仁花,落叶归根的想法深植脑海。“外面再好,都没有家的感觉。越是年龄大了,我越是怀念生我养我的地方。孩子们都大了,我最终还会决定回到万全。出去这么多年,我也增长了不少见识,越发觉得剪纸这项民间手工艺博大精深,需要传承和发扬”,李仁花说。
一次小试牛刀后,李仁花很快被大家熟知,这让她信心倍增。接下来的日子,她还想设计出一些与冬奥相关的剪纸作品,为家乡的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她说:“每日与剪刀红纸为伴,老伴儿总问我烦不烦,他不能理解,剪纸是我感情的宣泄口,通过它我可以表达出无法用言语说出的情感。它是我的帮手,我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