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处修改彰显民生与民意之重
3月13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新社发盛佳鹏摄 今天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5年来最高的99.3%的通过率,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点了“赞”。在此之前,根据代表和委员们的审议讨论意见,这份此前历时三个多月经多次修改后出炉的报告,又作出16处修改,其中包括6处重要修改。 这16处修改,或增加一句话,或修改一个词,或调整一个数,皆为微调。然而“小修改”中蕴含着“大智慧”。仔细分析,每一处修改的背后都有深意,虽寥寥数字,却重若千钧,彰显了民主的力量、民意的份量、民生的含量。 这些修改是对民主程序的充分尊重。代表、委员依法履职,敢言直谏,他们的监督权、质询权、建议权、表决权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修改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这些修改亦反应政府认真对待代表委员的建议,兑现了接受民众监督的承诺。 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意见得到采纳,表明了政府开门纳谏、从谏如流的胸怀与气魄。 这些修改亦是对民生期许的承诺。细览十六处修改,一半关乎民生,涉及住房、医疗、教育、收入等。足见民生在政府心中乃是重中之重。例如,将新开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从660万套修改为666万套,这6万套的背后是6万个家庭的安居梦;又如“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项中,增加一句“发展普惠金融”,表明使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众的愿望。 这些修改也彰显了政府在调和鼎鼐的过程中不避难、不畏难,敢于直面民众诉求的决心。例如,针对医患矛盾这一棘手问题,此次修改特意增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语句。又如,将“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为“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改为“推动”,一词之差凸显出政府更加积极的、立即行动的、攻坚克难的姿态。 两会不仅是透视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窗口,也是集中考察代表委员民主素养和履职能力的重要时刻。提出这些修改意见,也从侧面反映代表、委员履职水平的显著提升,显现其参政议政愈加专业化的趋势。例如报告增加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生物质能”等富有前瞻性的内容。 按照人口比例,在中国,大体每67万人分配1名全国人大代表。对人大代表而言,唯有在两会上道实情、讲真话、谏诤言,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待;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再小的问题乘以67万也是大问题,唯有珍视每一位代表的建议,才能找到治国理政与纾解民意的“金钥匙”。 十六处修改,皆从小处着手。然而,“魔鬼就在细节中”,坚国家之磐石,有时恰恰就在这琐碎而又实在的细节中。 |
关键词:修改,代表,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