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县民俗一绝“打树花”名扬天下,2011年同“蔚县古壁画”、“蔚县常平仓”两大文化遗产项目一起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从今年正月初一起,“打树花”将在张家口连续表演一周,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打树花”艺术传承人王德。 树花’好看,但更惊险刺激” “打树花”是河北蔚县暖泉镇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铁水遇冷迸溅四射,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远胜于燃放烟花。 王德1963年出生,他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打铁,打铁是其家祖传技艺。21岁,正式跟父亲学习“打树花”,迄今已经整整26年了。聊起“打树花”,黑红的脸膛熠熠生光,他对记者说,树花’好看,但更惊险刺激”。 说到“惊险刺激”,从“树花”表演者们的装束上就能知其一二。他们都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两条裤腿一条为反穿羊皮,另一条为防火帆布。王德告诉记者,羊毛遇火只是变焦,但并不燃烧。他还告诉记者,原先每次表演,都是头戴毡帽,现在基本上改为戴草帽,都是为了防火。 表演者使用的工具木勺同样很有意思。王德介绍说,木勺是用产在河渠的柳木做成的,表演前,需要在水里浸泡三天三夜。他说,每次表演,大约使用12把柳木勺。 “表演‘打树花’,特别不容易,烧伤烫伤是常有的事。”王德边说边让记者看他的手背,果然,其手背上到处是疤痕和刚刚烫起的几个泡。他说,最危险的是方向的掌握,稍有不慎或用劲儿不对,将铁水反方向泼去或跌落,那就十分危险了,因此有人说,这是“勇敢者的游戏”。 一场“树花”打下来,虽然只有短短八分钟,但四位表演者已是个个大汗淋漓,而手里的木勺都已被烧焦。 王德告诉记者,民俗“打树花”为暖泉镇北关堡所特有,旧时,大家将铁水泼在堡门上。现在县里提倡“文化立县”,投资2000多万元专门修建了树花广场,仿照旧式堡门,每场能接纳2000多人观看。 “打树花”曾遭厄运传承人叹招徒难 王德回忆,文革“破四旧”时,“打树花”一度被禁止。有一年,父亲自制了一个小铁炉,准备在正月十四自家表演,但不知怎的,被“上面的”知道了。他说,当时多亏了一个好心的副镇长通风报信,父亲将刚刚炼好的一炉铁水藏在猪圈里,这样才躲过了一劫。 “恢复‘打树花’表演,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了。”王德说,小时候,在北关堡村能够表演“打树花”的就有十多个人,而现在仅仅有四个人。 “这门技术,是个力气活,又很危险,年轻人不愿意学。”王德慨叹,“做为‘树花’传承人,如何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我有这份责任。” 也许,蔚县暖泉镇书记张智勇的话能让王德吃上一颗定心丸。张智勇说,暖泉有500多年的建镇历史,民俗独特,“打树花”更是一朵民俗奇葩,暖泉离不开“打树花”。他还告诉记者,“就传承人培养的问题上,县里、镇里都已经考虑,将下大功夫培养。” 后场揭秘:每一步都必须按流程做 在“打树花”表演的后场,记者亲眼目睹了“打树花”的每一道流程。 “打树花”需要先炼铁水。在后场,记者见到了一台两米高的铁炉,铁炉分三节组成,底部呈圆形,为铁水储存器;铁炉上部开口,用来添加原料。在铁炉的旁边,堆放着一堆废铁以及一堆煤。 蔚县暖泉镇副镇长王燕云告诉记者,“打树花”所使用的原料虽然简单,但十分讲究。铁必须是白口生铁,实际上,通常是一些旧式的大锅和一些废犁铧等一些铸铁;而煤也必须是上好的焦煤。他说,只有白口生铁,才能溅出火花;只有使用焦煤,温度才能迅速加到1600度。 他介绍说,一场“打树花”,需要耗费废铁1200多斤,三四百斤焦煤,还有若干青石料。司炉师傅们将这些原料按一定比例搭配,经过大约40多分钟,铁水就能炼好。 在炼铁水之前,还有一项神圣而庄严的工作要做,那就是祭炉。 祭炉是一项很庄严的仪式,在准备开炉前,所有“树花”表演者、司炉工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会集中到炉前,摆上贡品,点燃香火,一起进行叩拜。祭炉仪式每年举行一次,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树花”表演者祈求平安;二是为百姓祈求当年风调雨顺。 |
关键词: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