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常态”下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是培养青年人传承文化、成熟心智、崇尚先进文化的殿堂,在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是指以依法治国为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得到充分贯彻,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具有法治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双重身份,也承担着丰富、培育校园法治文化和引领、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有利于法治文化繁荣发展为目标,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依法治校理念深入人心,丰富和发展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内容、形式和平台,引领和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法治思维培养、法治知识教育、法治理念普及、法治思想传播、法治氛围营造,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水平,实现高校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要义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必须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拥有丰富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所面临的宝贵机遇。从发展方式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治理方式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规章式治理转向依法治理学校的管理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从角色定位来看,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学校、社会关系的新型格局正在形成,大学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机制;同时,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即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因此,高校以新常态的思维,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引领作用,对高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综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能动作用和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时代特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即在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是最为重要和关键性的力量之一。 全面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丰富和发展校内法治文化培育。高校法治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内培育应始终符合整体校园文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同时,根据高校文化的整体情况,依照整体校园文化发展要求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自己的培育工作,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体现出时代对高校法治文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和制度,构建适应办学需要的法规体系,完善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机制,将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和其它一切活动都纳入法治框架。 引领和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高校的青年学生最富朝气,也最富于社会责任感,又具有相对高质量的知识储备。因而,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参与法治实践,让大学生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时,了解更多的法律,强化或树立相应的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大学生的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使得学生信仰法治,最终形成法治信仰。 融合校内培育和社会引领,奠基国家法治文化建设。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看,高校理应承担起社会文化引领和服务并举的职能,建立起校内培育和校外引领两个平台,并将两个平台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构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体系,促进二者的良性运行,实现互动发展。 首先,以丰富和完善校内法治文化培育为基础,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依法治校,建成氛围浓郁的校园法治文化;进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校园,主动引领和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影响和带动效应,促进社会整体法治文化建设;最终,构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将两者有机整合,助力社会法治文化培育,奠基法治国家建设。 一言蔽之,高校应当成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关键力量之一,应该通过丰富和发展校内法治文化培育、引领和服务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实现在“新常态”下高等教育角色定位的转化,真正成为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引领者”,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来源:法制日报) |
关键词:文化共识,法治信仰,高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