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张家口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张家口频道>>综合要闻

河北等地现废塑料产业链 废料来自洋垃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2015-06-25 18:27:1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被废塑料“捆绑”

  手指在小山一样的塑料堆里翻飞,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包装盒以及玩具上的小零件,一个个拣出来,随之被丢进红黄蓝绿黑色5个大塑料盆,发出一声声闷响。

  王秀英坐在小马扎上,一天10小时,重复着刻板而单调的动作。

  她那裹着脏手套的双手接触过迪奥的“香水”、费雪的“玩具”、普瑞纳的“猫粮”以及印着豪华度假酒店广告的美国报纸。不过,对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王秀英而言,这些代表城市生活情调的东西,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否回收卖钱。

  在王秀英打工的天津静海县子牙镇以及河北省保定、廊坊一带的村庄,“干塑料”已成为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一些人从“进口商”那里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废塑料,分拣出可回收利用的部分,然后进行粉碎清洗、加工造粒,使之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利用。

  这个现象,被摄影师王久良发现。为此,他特意花3年时间,在中国大地上行走,拍摄了一部名为《塑料王国》的纪录片。

  “我国已经称得上外国的废塑料处理中心。”王久良严肃地说,“这带来了很多问题。”

  别问这个村谁得了病,你得问村里还有谁没得病

  在这个庞大的废塑料产业链中,王秀英所做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吸附了众多和王秀英一样的当地农民,以及来自外地的打工者。他们的生活和这个产业,牢牢捆绑在一起。

  “不干这,还能干啥?”王秀英眼不抬手不停地说。

  端午节那天下午,她依然坐在烈日下忙活。有半个足球场大的场院,被两家塑料回收作坊分租。在她的周围,印着各种外国文字的塑料垃圾堆积如山,花哨的包装如色彩的潮水,漫过大半个院子。

  她今年50岁,身材矮胖,受雇于子牙镇这家塑料回收作坊一年多。在此之前,她一直在河北省文安县大留镇的老家从事同样的工作。

  王秀英家里有3口人,原本都做这一行当。女儿结婚后,婆家不让做,丈夫又得了慢性病,行动不便,就只剩下她一个人继续生活在废塑料的世界。

  进入这个行当,她的动机很简单。100多里地外的老家文安县,一度是塑料回收加工业的聚集地。周围人做,王秀英也跟着做。时间太久远,她已经记不得自己踏入此行的最初时间,只记得工钱最早是30元一天,现在涨到了100元。

  干的时间长了,王秀英似乎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这没什么,大家都在干塑料。”她说。

  不过,摄影师王久良却注意到了王秀英们的“悲惨世界”。在王久良的影像中,孩子们捡起废弃的医用针管、医用手套等,当作水枪和气球玩耍,时不时塞进嘴巴。还有年幼的孩子,被装进分拣塑料的母亲的背篓里,密密麻麻的苍蝇落得满脸都是。一位年轻母亲,甚至直接将婴儿生在垃圾场外的一个简易棚里……

  长期接触废塑料,不少人出现皮肤溃烂,关节变形。王久良经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被标有英文“氢氟酸”瓶子里的残余液体烧掉了一个指关节。有的工人抖塑料布,抖着抖着,整个手都脱了一层皮。

  “分拣工人碰到有毒腐蚀的东西是经常的事儿。”这名摄影师面带忧虑说道。

  在拍摄这个片子的过程中,王久良做足了功课。他查阅资料发现,焚烧无法回收的废塑料时,会产生大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有毒物质。根据医学记录,废塑料集中加工区的山东和河北,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一次采访时,一个老太太对王久良说:“别问这个村谁得了病,你得问村里还有谁没得病。”一个从事塑料粉碎的女老板则无奈地说,自己现在连孩子都不敢要。

  王秀英也一度怀疑,自己丈夫得病,是不是也和这个职业有关系,但她找不出足够的证据。丈夫生病,收入减少,支出增多。她又找不到别的来钱方式,只好继续干老本行。她也担心,万一自己惹上病,不知该怎么继续生活下去。

  “每年征兵,村里很多小伙子‘肝大’,体检不合格。”她说。

  但这样的代价在大多数人身上并未换来等值的财富。王久良的纪录片里,一个外来打工的父亲曾对7岁的女儿许诺:“我们要好好干活,赚了钱送你回老家上学去”。4年过去了,父亲依然没能赚到钱,11岁的小女孩只得成为塑料厂的一名童工,重复着父母的生活。

  

 [1] [2] 下一页

关键词:垃圾,塑料,河北

责任编辑:郭洪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