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农民史斌当了 25 年“业余记者”
本报记者魏民通讯员田建辉仝辉 在村民看来,当“业余记者”每天爬格子挣不了几个钱,没啥意思,可史斌却乐此不疲,在25年时间里先后发表各种新闻稿件3000余篇。在他看来,当“业余记者”,不仅让自己生活充实了许多,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走上新闻写作之路 从1990年开始写作至今,史斌已在省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刊发新闻、文学、楹联作品3000余篇,其中有180篇作品获奖,这位没有记者证的“业余记者”在为农民奔走呼吁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史斌是阳原县浮图讲乡浮图讲村人,在本村读小学,后到揣骨疃镇中学、辛堡中学读初中。1985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揣骨疃镇水泥厂上班,成了一名碎石工。1987年,他又回到浮图讲村务农。2004年3月,他到浮图讲乡龙马庄小学做代课老师,工作一年后,又到宣钢龙阳钙灰厂上班,因工伤,2012年,再次回到村里务农。 1995年,史斌从报纸上看到,退休工人领取退休费有困难,于是,他萌生了创办邮政代办所的想法。他在村委会租上房子,将邮政代办所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他为农民寄信、汇款、寄包裹等,邮政代办所一直办到他做代课老师之前。2012年回村务农后,他又重操旧业,接茬办起邮政代办所,并且增加了一些新业务,代收固定电话费、手机费,订阅报纸、打字复印,照相摄像等,去年12月,他又办起彩票站。 参加工作后,史斌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取得文秘专业大专毕业证。 史斌有一位朋友,和他同龄,住在邻村,离史斌家也就3里地。他的这位朋友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选择了写作之路,这位朋友鼓励史斌也走写作之路。 史斌在自学文秘专业时,有一门《新闻写作》的课程,村里经常有一些大事小情,他及时捕捉这些新鲜见闻,并投寄给报社,由此走上通讯员之路。 常遭冷眼的“土记者” 1990年秋天,村民在地里收割庄稼,火热的劳动场面,激起史斌的创作热情,回家后,他用了两三天时间,创作了一首诗歌《收割》,这首诗也就一百来字。诗歌写好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这首诗歌寄到《河北法制报》。 当时,他正在龙马庄小学当代课教师,为了在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学校订阅了《河北法制报》。在稿件寄出一个月后,竟然刊发了。学生在阅读《河北法制报》时,看到了老师的名字,赶紧跑去告诉他,看着自己创作的作品变成了铅字,史斌难抑激动的心情。“当时还给了我5块钱的稿费。 ”史斌清楚地记得。 史斌在报纸上发表诗歌的消息很快就在学校里传开了。后来,乡里也知道史斌在报纸上发表了诗歌,主管宣传的领导找到史斌,让他给乡里写信息和通讯报道,由乡宣传委员提供线索,由他采访写作。最初,他采写的稿件仅为二三百字的简讯,稿件写完后,到乡政府办公室加盖公章,然后寄到报纸、电台和电视台。 当一名“土记者”并非一帆风顺,遭白眼和冷遇也是常事。 1999年7月,他到浮图讲乡平顶村采写玉米制种的经验,从家到平顶村有10多里地,一大早,他高高兴兴地骑上自行车来到平顶村,村民们都在地里劳作。他走到田间,向村民了解相关的情况,看到他穿得土里土气,又骑着一辆自行车,村民们没人愿意答理他,那情景,让史斌感到,恨不得有条地缝就钻进去。白跑一趟不算什么,完不成任务,颜面尽失,无奈的他只得怏怏而归。 挫折并没有难倒史斌,他像蜜蜂一样,辛勤在乡间采写新闻,他的稿件陆续在县、市、省级报纸,以及各级电台、电视台上刊发。1999年,他成为《河北科技报》的特约通讯员,阳原县广播电台、阳原电视台特约记者。 稿件上了《人民日报》 1996年,在浮图讲村,小小的名片流行起来,史斌觉得这是一件新鲜事。他和村民聊天,搜集素材,然后写了一篇时评,大约五六百字,他向《采风》杂志投稿,此文被《采风》杂志采用,两个月以后,《采风》杂志社给史斌寄来样报。 更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采风》杂志刊发稿件后的五六天,《人民日报》副刊版面也全文转载了史斌的这篇文章。 史斌到辛堡中学看望一位同学,在同学办公室翻看《人民日报》时,看到了自己采写的这篇稿件。 因史斌在辛堡中学上过学,教过他的老师和没教过他的老师纷纷赞扬他。在大家看来,一位“业余记者”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时稿费还不少,给了300元,相当于村里农民半年的收入。”史斌说。 在史斌的邮政代办所里,有一本厚厚的投稿纪录,上面标明了每篇稿件的投稿时间、报刊名称、稿件题目、编辑姓名、发表时间和稿费等内容,他还制做了两册厚厚的剪贴本,上面粘贴着25年来刊发在各类报纸上的稿件。 为农民鼓与呼 史斌用自己的笔,关注农村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农民奔走呼吁。 2001年7月,史斌来到浮图讲乡金卜罗村,看到村民在井边排队挑水,获知农民吃水困难后,他及时捕捉到这一镜头,并配上文字说明,以金卜罗村吃水难为题,进行投稿,很快《河北科技报》一版刊发了他拍摄的这张照片。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反映的情况得到了县水利、扶贫部门的关注,引进资金,为村里打了机井,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起来后,年轻的村民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由于信息闭塞,得不到外面的用工信息,农民求职无门。他还听说,村里的农民因为信息不灵,在外面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却得不到工资,上当受骗的事情屡有发生,于是,史斌又采写了《希望劳务市场下乡来》一文,在《河北科技报》上发表。 近年来,农民在种地的同时,纷纷搞起养殖,增加收入,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养殖户将畜禽的粪便到处堆放,遇到下雨天,冲的满街都是,影响了村里的环境,空气也不好。于是,他采写了《农村也应注意环境美》一文,去年4月22日在《河北科技报》上刊发。 每天早上,史斌都要出门去锻炼身体,修的平整的乡村公路,因大型载重车辆的过往,将路面碾压成坑洼,存在着安全隐患。今年1月6日,在《河北科技报》读者来信栏目中,刊发了史斌为此撰写的文章《村村通莫成村村坑》。 史斌十分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将好人好事报道出来,在社会上传达一种正能量。河北钢铁集团宣钢炉料公司的工人小张,以前和史斌是同事,对方已经连续3次给阳原特教学校学生邮寄衣服,得知这一事情后,史斌采写了《小张的高兴事》,刊发在今年4月13日的《张家口日报》上。村里的养鸡户王利军,在村里投资养土鸡,让消费者吃上绿色的鸡蛋,他写了文字,并拍摄了照片,刊发在《河北农民报》上。 在村民看来,当“业余记者”每天爬格子挣不了几个钱,没有啥意思,可史斌却乐此不疲,在他看来,当“业余记者”,让自己生活充实了许多,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史斌(左)走访村民。仝辉摄史斌(左一)给村民发放报纸。 |
关键词:阳原,农民,业余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