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张家口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张家口频道>>综合要闻

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3-08 08:53:1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也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备受社会关注。

  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大到汽车、电器制造,小到制笔、制鞋,国内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机器设备,然而,这些产业长期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视。只有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著融入生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赢得明天。

  升级的消费需求在呼唤工匠精神。消费正在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解决温饱之后,市场面对的是一群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固然喜欢物美价廉,但同时也愿意为新技术和高品质体验“埋单”。近年来,中国游客在海外抢购一些小家电、化妆品等,一方面反映出国内制造业品质的短板,一方面证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发扬工匠精神,善于从细节发现需求,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也在呼唤工匠精神。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在这个充满创业创新机遇的时代,需要一种不投机取巧的拙朴,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驱动。同时,工匠精神这种“笨办法”的倡导和追求不可或缺。为什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就是因为,我们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消费能力严重外流。我们的一些产品存在着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现象,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消费需求。我们不能年复一年让国人去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产品,应痛下决心,迎头赶上。

  工匠精神本身就意味着要有技术含量,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如此。只是更多的时候,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气质和追求,这就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像对待生命一样精心呵护。这种精神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不少人走上了互联网创业的道路,诸如“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也在蓬勃发展。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苗头,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者有之,对实体产业认识不足者有之,只玩概念不做实实在在创新的亦有之。

  《中国制造2025》已开始实施,从制造大国发展成制造强国,企业是生产主体,产品和技术创新是关键一环。“双创”时代更加需要工匠精神,青年创客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政府层面也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更多创新试错机制,让敢于创新者创得起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精一”哲学。实际上,不光产品和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社会的行稳致远同样也需要多一点踏实专注的“匠气”。

  让“工匠精神”植根中国经济与日常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虽置于“供给侧改革”的命题之下,却透露着中国决策者对现实的判断与方向感。

  经历30多年粗放、高速的发展,中国企业已脱离“人无我有”的低端竞争状态。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正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提醒“中国制造”的短板。

  中国经济需要适应一种慢一些的节奏,企业则要培养细一点的耐心。这是“工匠精神”写入官方指导性文献的现实语境。

  “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不为外界所扰,按既定目标,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是回应各种质疑的最好答案。

  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国,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才气”,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气”。“工匠精神”背后,是人人都能创新的宽容,是人人都会成功的可能。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自古并不缺乏对“匠心”的追捧,器物的“稚拙”与文学的“灵秀”都是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让“工匠精神”回归现代中国的日常,也契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是生活的日常,都需要带着“工匠精神”,精雕细琢。

  (据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广州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政府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张世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