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张家口频道欢迎您
县区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张家口频道>>县区新闻

精准脱贫的“尚义模式”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作者: 2016-03-24 16:10: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乡村旅游乐农家
一村一业促增收
建棚种菜兴产业
文化墙扮靓新农村

  本报记者吴建巍通讯员李志栋张凤天

  走进尚义乡村,醒目的标语不时提醒着人们: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要确保如期脱贫!

  如何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尚义县的思路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把脱贫开发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统筹,跳出脱贫抓脱贫,最大限度地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要因地制宜,以产业为平台,将脱贫资金、贫困群众自有资源等资产,由公司、合作社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让贫困群众从中受益,从而达到农户持久脱贫的目标。

  脱贫攻坚的尚义实践如何落地生根?一路的变化中,记者边行边品……

  创建农业园区农民变产业工人

  尚义县最南端边缘长城脚下的小蒜沟镇,坡大沟深、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贫困人口多,一直是全县脱贫出列难啃的“硬骨头”。

  “蔬菜之乡”七甲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推广蔬菜种植以来声名远播。“种菜是个‘技术活’,很多时候甚至还得靠运气。不仅农机具、化肥等生产要素价格增高不断压低利润,稍有天灾人祸,就会血本无归。”七甲乡大六号村党支部书记范富元介绍,村民“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很差,只要连续两年种菜不景气,就会使“奔小康”的农民重新返贫,没有资金、翻身无望,也就成了脱贫攻坚的“重灾区”。

  脱贫攻坚如何攻下“重灾区”、啃下“硬骨头”?小蒜沟镇、七甲乡不约而同想到了探索创建股份制农业产业园。

  七甲乡乡长杨艾英介绍了大六号村创建农业产业园的情况:“大六号村5600余亩土地,集中流转近5000亩,人均土地近5亩。按照每亩400元,仅土地流转每年每人收入2000元。此外,在园区打工,男劳力每年工资2万元左右,女劳力每年工资1.5万元左右。这样算起来,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就有3至4万元收入。不仅旱涝保收,比自己种菜的年均收入提高70%—80%。”

  小蒜沟镇党委书记通文学介绍,小蒜沟镇依托荒山荒坡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行土地流转,采用“政府牵头、市场运作、跨村联合、股份合作、立体开发”的模式,实施了万亩乌拉生态农业园区脱贫项目,建立了“政府牵头规划、公司投资建设、群众入股参与”机制。参股贫困户以每亩土地流转金和上级脱贫资金入股合作,同时,入股农民即可优先在农业园区内固定打工,也可以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旅游业。园区在利益分配上,公司、股民实行“五五分成”。目前,乌拉生态园已建成绿色林果、林业经济、生态养殖、乡村特色旅游四大功能区。在绿色林果功能区,完成杏扁嫁接2000亩,欧李、海棠等食用果品经济林1000亩,建成育苗基地1000亩,治理绿化荒山荒坡5000亩。在林业经济功能区,种植中药材2000亩,种植蛋白含量高又具有观赏性的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薰衣草、玫瑰等观赏药用灌木等。在生态养殖功能区,建成占地96亩、可容纳30家大户的规模养殖基地,闯出了动物粪便无害化还田链条式发展新路子。

  资金变股金贫困村“化茧成蝶”

  用好用活财政脱贫资金,通过建立规模性设施种养项目,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使有限资金释放出最大效益———在这方面,三工地镇王二来村的变化就是一个生动“样本”。

  王二来村曾经是尚义县出了名的贫困村。2013年,该村一改过去上级脱贫资金分发到户、由户主自行安排使用的做法,探索将脱贫资金集中捆绑,由村集体统一安排使用,建立起一套“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股份返包”脱贫新模式。

  “资金变股金是一套集体筹建、农户承包、滚动发展、股份合作、利益共享的模式。这一转变有效解决了脱贫资金分散到户效益不高问题,实现了由‘资金到户’到‘效益到户’的转变,增强了政府脱贫造血功能。”三工地镇党委书记冯占胜说。

  今年,王二来村整合财政脱贫资金500万元,建起3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和200亩林药间作示范园区。蔬菜基地全部配套了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村里规定蔬菜大棚产权属集体所有,贫困户可按每个大棚800元的租金返包经营,对收回的租金,实行二八比例分成,即20%的收入留作村集体,主要用于大棚维修和村公益事业建设,80%用于贫困户入股分红。

  此外,村集体还为有承包意愿却苦于没有前期启动资金的农户提供贷款。村民只要拿出1000元本金作为担保,可以向村集体贷款3000元,以支付承包大棚和购买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的支出。

  如今的王二来村,共有44户贫困户通过租棚种菜、入股分红户均收入达6万多元,一举摘掉贫困帽。

  宅基地入股“空心村”变旅游村

  “我用旧宅基地入股村里的宅基地合作社,通过发展旅游,自己没掏一分钱,去年就拿了3000元的股份红利。”在南壕堑镇十三号村的“彩色坝头”特色窑洞前,59岁的村民董文军做梦也没想到,自家闲置十几年的破旧院落,经改造后竟有城里人抢着来住。

  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姜万河说起变化难掩激动,“空心村”变“宝葫芦”,完全得益于农宅合作社的一招“妙棋”。

  南壕堑镇党委书记徐明介绍,近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临近县城的十三号村村民大多涌入城区,全村总户数、总人口快速减少,常年在村居住的户数、人口均不足全村的一半。全村共有宅基地193宗,因无人居住,目前房屋闲置破损的宅基地达到140多宗,一宅一人的院落占到几乎一半,留守空巢老人居多。

  村里闲置荒废的“空心院落”不仅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伤”,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让闲置资源变成农民增收资本,进而实现村民的稳定脱贫?

  2015年,十三号村在县、镇的引导扶持下,开始探索农宅使用方式创新。在盘活利用宅基地过程中,该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宅基地合作社,合作社以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前提,采取清晰“三权”措施,在对村民闲置宅基地精准测量的基础上,宅基地的使用权、入社后的股份权、建设房屋的产权,全部确权到户,保障户主利益。通过推行村民以地入社、按宅占股、以股分红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全村共有38户村民加入宅基地合作社,集中连片整理闲置宅基地18亩。

  农宅合作社充分发挥本村地处临近景区和县城的优势,锁定打造京津市民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乡村特色旅游目标定位,在宅基地治理区建起具有陕北风情的农家饭店,成立了彩色坝头旅游开发公司。2015年该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股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辐射带动村里搞起了以肉牛、肉羊养殖。

  “农宅合作社是创新农村宅基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探索治理‘空心村’途径,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这一模式将在全县推广。”尚义县扶贫办负责人庞再兴告诉记者。

  “我们县从县直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县直及驻县企事业单位抽调干部213人,组建71个扶贫工作队,驻派8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分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你看,张尚线、白郭线、东尚线两侧都是我们的‘主战场’。”庞再兴说,今年,围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旱作农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光伏及电商业这七大产业,尚义县以现代农业园区工程、生态旅游工程、高效节水滴灌工程、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金融扶贫工程六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尚义,精准脱贫

责任编辑:张世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