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县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纪实
通讯员孙明鹏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财政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了时间进度同步;新开工的107个项目中,新能源、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占65%;新兴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40%……这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宣化县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换来的丰硕成果。县委书记张聪对此感受最深: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传统产业萎缩的巨大压力,我们通过抓招商、上项目、建平台,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趟出了一条艰难的转型路,也探索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转型之路。” 战略引领再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县域经济的壮大发展,离不开战略思维和眼光。 长期以来,宣化县的矿业经济占全县GDP的“半壁江山”,5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矿业企业就占三分之二,财税贡献率达65%以上,带来的环保、安全生产等问题十分突出,加之“有县无城”和缺乏承载平台,第三产业发育不足。 面对新常态,如何变发展压力为绿色崛起的动力?在深入审视县情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做足做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减法”, “加”就是发展新兴产业, “减”就是淘汰落后产能。以解放思想为统领,他们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100余名乡镇、部门“一把手”赴清华大学集中培训,实施“引智换脑”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的“首位工程”,将招商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和部门,形成了“层层抓招商、人人跑项目”的浓厚氛围。县发改局局长杜江说: “过去我们谋划申报项目总是‘视野不宽、出手不高’,跳不出‘小打小闹、原地踏步’的思想藩篱,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用‘奥运思维、国际视野’来谋划、包装和申报重点项目”。今年他们向省市发改部门重点申报了亿利奥运光伏廊道等60余个项目,中国恩菲集团可再生能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受到省市发改部门的青睐。 精心做好“加法”外,他们同时打响了淘汰落后产能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举措做好“减法”。截至目前,已关停矿山企业121家,淘汰落后产能400余万吨,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9.92%。 产业聚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 宣化县园区建设起步较早,东山、望山等园区已初具规模,但部分落户的项目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 针对这一问题,宣化县在东山、望山两大省级园区启动了“腾笼换鸟”工程,将园区内土地产出率不高的低端项目淘汰出局,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高、成长性好、税收贡献大的项目,而北京光翌集团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国低温辐射电热行业的领军企业,前期,北京光翌领导层考察时就看中了园区的发展前景,愿意落户宣化县,他们先是收购园区原有企业———普罗旺斯的办公楼和厂房,随后将位于北京的总部基地迁移至此,并投资2.8亿元建设了红辐源电热系统生产基地。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则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今年引进的总投资130亿元的卓达绿色建材基地项目现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突破,在于抢抓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宣化县抢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筹办冬奥会、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机遇,谋划建设了京张奥现代物流园区和宣化县现代农业园区。 突破,就是要利用优势横向膨胀、面向高端纵向延伸,建立起优势产业链和骨干产业集群。京张奥现代物流园区作为交运部批准建设的三家面积最大的区域性物流枢纽,打造集内陆港、公路港、工业品物流、高端制造等为一体的经济转型升级承载平台。目前,已有投资50亿元的荣毅集团光电网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晶澳公司太阳能光伏组件等7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集群发展注入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宣化县按照“一产抓融合、二产抓提升、三产抓延伸”的思路,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一大批转型成功案例涌现出来。 按照“以工业理念抓农业”的思路,位于深井镇的宣化县现代农业园区引进了福建普甜50万头地方品种猪生产基地项目,经过一年来的紧张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生产的“黑珍珠”高端冷鲜肉每斤市场售价高达80元左右。在这个项目的示范带动下,上禾油料牡丹种植加工、福井中药材种植基地等9个农业项目落户园区。 发展低碳环保、产业链长的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是宣化县经济结构调整的又一方向,他们出台扶持政策吸引30余家矿企实现转型发展。洋河南镇的青泉玛瑙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过去依托112国道经营煤炭运输和煤场生意,如今,公司主动关闭了煤场,转型发展玛瑙开采、加工、交易等玛瑙玉石文化产业,建起了青泉玛瑙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额达数百万元,解决就业3000余人。目前,宣化县已建起了桑干河大峡谷生态旅游景区、假日绿岛欢乐农场度假村、黄羊山文化园等20余家生态和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养老服务业方兴未艾,鸿福老年公寓、欧林颐养院等8家健康养老机构拥有床位5000张,2000余名来自上海、京津、内蒙古及张宣等地的老年人士在这里颐养天年。 |
关键词:宣化县,县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