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建辉 王彦 王磊 隆冬时节,走进阳原。设施大棚内,一行行绿油油的蔬菜让人眼前发亮;村文化活动室内,村民吹拉弹唱自得其乐……这样的幸福图景诠释着阳原县扶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果。 阳原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不断探索新观念、新机制、新模式,挖掘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特别是从12月1日开始,这县安排111个农村工作队深入帮扶村开展工作,拉开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推进战”。 精准识别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扶贫工作要找准发力点推进,绝非易事。面对现实困难,阳原县不等不靠,把“扶持谁”作为突破口,对全县163个贫困村全面展开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严格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的原则,理清搞准“四个一批”对象和需求,掌握致贫原因,不让一名贫困群众“脱管”。 扶持对象明确了, “病根”找到了,阳原县委、县政府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户制定脱贫任务书,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队员全覆盖,帮扶干部和贫困村合理匹配,并严格实行项目监管和绩效考核制度,对照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逐环节检查督导,确保扶贫工作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同时,他们把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贡献率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大“拉练式” “晾晒式”考核,取得积极效果。 重在施策变“点”式推进为“链”状开发 扶持一家一户脱贫致富,只是扶贫工作“点”上的胜利,做强做大一个产业,则能够形成一个“链”条,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走上致富路。阳原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举措,大力培植、扶持、壮大本地特色产业。他们重点围绕产业集中度,着力发展壮大毛皮加工、杏扁、杂粮杂豆三个覆盖人口最多、传统优势最突出的产业,力求做大做优做强,在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的地方建设了特色养殖、葡萄、设施蔬菜三个农业特色精品园区。同时,阳原累计发放缝皮机7673台,涉及49个村,扶持2.47万贫困人口从事毛皮加工;采取项目资金扶、技术人员包、一村一村推的方式,大力实施杏扁改造提升工程,现已覆盖全县193个村,涉及贫困人口6万人;依托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的优势,重点打造“三个万亩基地”,覆盖105个村的3.7万贫困人口。 在此基础上,阳原在30个村建设了特色养殖园区;围绕标准化生产,重点规划建设了涉及19个村的“两个万亩片区”;采取政府扶持、园区孵化、逐步推开的办法,重点规划建设涉及80个村的四个蔬菜基地,产业扶贫全面展开。 创新机制,激发扶贫攻坚活力 为解决贫困村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阳原县积极探索推广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抓“小关经验”的拓展推广、中心村带动、园区带动、三荒开发、农业园区的利益联结、能人带动等模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为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 在特色村建设上,他们选择体现旅游、毛皮、种养、生态、考古、民俗等特色的一批村庄,采取成功一批,轮换一批的办法,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打造,作为全县的示范引领,目前,全县已建成特色中心村40个。 对开发式(农业公司+农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科研院所)和创业式(农业联户+农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两种经营模式的园区,阳原给予了项目、财政、信贷三方面扶持,强化农业园区与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让更多的扶贫对象实现了就近务工赚“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领“红金”。 此外,通过政府资金奖补和项目资金扶持,他们还着力激发撬动社会资本向荒山荒坡荒滩造林绿化投入,阳原也先后涌现出玉屏山万亩林苗一体化示范园区等11家荒山造林企业。近两年来,全县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其中社会资金投入1.6亿元,完成造林2.04万亩,占总面积的50.9%。 |
关键词:阳原,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