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高职衔接,变为中职拉动高职发展,给中职找一条出路;高职与本科试点,又彻底打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套用本科学科模式。”日前,一名院长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了国家示范高职校的发展困惑。 到今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已经满七周年,较之前些年在北京、天津、山东潍坊等地连续举办5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果展,近两年来高职院校界则变得越来越沉闷与冷清。 “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无从谈起,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院长憋了很久,才说出这句格外沉重的话,“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摧残。” 建设期结束以后,国家示范高职校仍找不到突破口是无所作为,还是另有隐情?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追踪调查。 20亿元示范校建设资金“打水漂”了吗 在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校中,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算得上是“老大哥”级的院校。在该院党委书记王君凤眼里,学院65年发展历程就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 用王君凤的话说,从1948年创建之初就被定位为工科高职,面向国民经济第一线培养建设人才,到1978年以后改为“初中后四年制中专”和“高中后两年制中专”双轨发展,再到1998年进入国家大力发展的14所高等职业院校行列,学院对什么是高职,为什么办高职,怎么办高职还是似懂非懂。 在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该院就与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一边向国外学习,一边摸着石头过河。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探索的进度。到2006年4月18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达到1105所。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高职211”工程建设,即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28所列入2006年立项建设计划,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2所列入2007年立项建设计划,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所列入2008年立项建设计划。 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100所示范高职校分批次进行验收评估。引用一所示范高职校校长的话说,“全部通过验收,没有一所被终止立项或取消支持。”这似乎预示着国家示范高职校有望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期。 然而,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上,与会的示范高职校校长却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期结束以后,大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发展了。这引起了一位副省级领导的质疑:“国家和地方花了这么多钱,搞了这么多年试点建设,示范高职校校长怎么还在迷茫呢?” “第一批示范高职校的书记、校长老人所剩无几,基本上换了新人,难怪大家迷茫。”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职校长对本报记者举例说,南方某国家示范性高职校新一任校长是从本科院校过来的,对前任的做法基本持否定态度,把国家示范校建设形成的理念与发展成果消磨殆尽。 一直把其挡在“玻璃门”外,只能彻底扼杀示范高职校的创新性 示范高职校这么多年的试点建设,探索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示范高职校探索这么多年来,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切合市场的需求,学生在市场上能站住脚,找到好工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回顾说。 对于示范高职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归纳为: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动摇;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行业和企业亟需的人才;突出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等。 浙江某大学校长在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平交流时,将新建本科院校与示范高职校作了对比:“新建本科院校行业背景差,老师没有校企合作的概念与手段。校长在这种大环境下根本推不动,对四年制应用型人才也培养不好。” 在贵州省铜仁学院院长侯长林看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应该向国家示范高职校那样办。”具体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认为,示范高职校在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然而,较之学术界与民间对示范高职校的看好,目前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政策调研过程中,很少关注国家示范高职校这个改革试点群体。一位教育内部知情者向本报记者透露:“参与应用技术大学前期调研与政策设计的,主要是1999年以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高校。” 这可以从中部某省上报参加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名单中得到证实。据上述知情者透露,“当时这个省有10多所高职院校与新建本科院校踊跃报名,最后省教育厅决定让民办高校和新建本科高校上报。” “示范校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亚军说,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时已明确: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经过六七年艰苦的探索与积淀,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校提出在一些新生录取分数线超过二批次的专业上开辟本科层次的教育通道,教育部门始终不松口子。而现在,“又让那些不想干职业教育、削尖脑袋升本逃离职业教育的高校,回来办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另一所老牌高职校长说,“这对示范高职校是一种打压与抛弃。” 张亚军认为,国家让高等职业院校承担引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使命,就必须给示范高职校尤其是第一批28所的优势专业松绑试办四年制专业,与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公平竞争;如果一直把其挡在“玻璃门”外固守三年制专科层次,只能彻底扼杀示范高职校的创新性。 “职业教育要么是悲歌,负面新闻接二连三让心里很纠结;要么唱喜歌,出台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往往执行不到位。”一位接受采访的示范高职校长透露:“现在圈内人都知道说了没有用,也没有人愿意采纳,干脆都不说了。” 职业教育要远离传统教育导向才能走得远 “少数老牌高等专科学校进入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计划就是上错了船。”上述知情者给中国青年报记者举了一个反例:在申报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计划时,黑龙江省曾再三做鸡西大学的工作。可鸡西大学一直不为所动,今年4月18日,该校已被批准升格为黑龙江工业学院。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过程中,教育部门的出发点往往是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不是真正满足国民经济对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有的示范高职校长提出,“职业教育要远离传统教育导向才能走得远,按传统的教育类型搞肯定搞不好。” 这就涉及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谁来办?张亚军认为,应该通过两条路径探索发展,缺一不可。一条路径是鼓励现有本科院校来办,另一条路径是允许第一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校试点开设部分四年制专业。具体路径的选择权力下放到省级政府层面,由各省根据省情决定。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职示范校长介绍,五年前省委书记来校视察提出,高职三年学制肯定培养不出鲁班式人才,现场要求突破条条框框进行试点。即学生读3年发示范高职校毕业证书,再读两年发本科文凭与国际认证资格证书,至今该校已招生5届,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是,“一直只做不说,更没有向教育部汇报过。”校长说。 “示范校建设期间抬头‘看天’多,现在到了夯实道路的时候了,即注重专业与课程建设,否则没有办法顶天立地。”覃川说,当有38%新生超过二批次录取分线时,示范高职校必须从老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注重一次性就业到可持续性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转变,早改早主动,不改就被动。 对于国家示范高职校从以前轰轰烈烈“抱团”取暖争取资源,转为现阶段的低调行事,一位教育界内部的人士不愿意做过多评论。但他坚信,国家示范高职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探索不要在意官方给不给“名分”,在他看来,只要朝这方面脚踏实地前进且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将来向“应用技术大学”翻牌子时,不是这些学校,还会是哪些学校呢?! |
关键词:国家示范,高职,遇冷,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