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士春在工作室里制作演出道具。赵娜摄
五月的张垣,万木吐绿,芳草泛翠。在流平寺村,高低小院错落有致,宽阔的街道干净整洁……远远望去,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俨然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彩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流平寺村深度整合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要素,积极探索提升农民幸福感。提升幸福感,文化先行。在不改变村民原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文艺带头人成了村里的文化符号。
樊士春就是这样一个文艺带头人,也是地地道道的经开区老鸦庄镇流平寺村人。他用废弃的塑料桶、坏掉的打气筒、没人要的椅子架、门锁上的金属片、烂皮箱的轮子等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套架子鼓。不仅如此,他还为村里制作花轿、旱船等表演道具和花灯,带着村民们一起办自己的春晚。用樊士春的话说,“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穿,多开展文艺活动,让村民有的干、有的玩,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
樊士春演奏自制架子鼓。赵娜摄
变废为宝自制架子鼓
樊士春今年56岁,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自幼就喜欢文艺,爱唱歌爱跳舞,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最近,樊士春自制了一套架子鼓,这套架子鼓除了两个镲是买来的,其余部件都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来的。在樊士春的平房小院里,有一间他的娱乐室,架子鼓就放在了这间屋子里。这套架子鼓的鼓是用大小不一、薄厚不同的废弃塑料桶制成,鼓架子是用捡来的废旧椅子背制成,支起四个镲的架子是用废弃的打气筒改装成的,不仔细看,真看不出这些竟都是被人扔掉的破烂。
樊士春说,他从电视里看到一个打架子鼓的节目,觉得架子鼓打起来很帅气,村里搞文艺活动时,很适合调控现场气氛,于是就萌发了学习架子鼓的念头。第二天,樊士春到乐器行准备买架子鼓,可一问价格才知道,一套架子鼓需要五千多元,这个价格对于他这个普通的农民来说太高了。“买不起咱就自己做。”樊士春乐呵呵地说,“我拍了一些架子鼓的照片,回来后开始研究鼓的原理,试着去做架子鼓。”樊士春一边研究怎么制作架子鼓,一边开始收集制作的材料。在樊士春看来,架子鼓中最难做的就是两个脚踏,一个用来踩锤一个用来踩镲。尤其是踩锤,需要滑轮,用什么制作滑轮,如何让滑轮动起来流畅,樊士春可是费了不少脑筋,又画图纸,又做实验,用了几天时间终于把踩锤做成了。最难的部分完成了,其他的部分就简单了。为了让鼓面敲出来的声音更接近架子鼓的效果,樊士春挑选塑料桶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捡到一个大小合适的塑料桶后,就拿回家敲一敲,觉得声音差不多就留下来,最终选定了6个桶组成了他的架子鼓。
用了几天的时间,樊士春的架子鼓终于做成了。为了美观,他用红绿油漆将鼓进行了统一粉刷,看上去更加好看了。樊士春说,“有了架子鼓,我就开始自学架子鼓,没事的时候就在网上看教学视频,现在也能合着音乐敲出鼓点了。”樊士春说,村里人知道他做了架子鼓,经常到他家看一看玩一玩。
村里有名的能工巧手
樊士春能自制出架子鼓,和他平时爱研究喜动手是分不开的。樊士春说,“我就爱捣鼓这些,还有专门的‘工作室’。”樊士春所说的“工作室”,是他家平房小院北面的一间房,房内放着几个货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工具零件。这些零件都是他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有的是买的,有的是人家剩下不要的,还有的是他从废弃的物件上淘出来的。
樊士春说,年轻的时候,家里的水管坏了,需要用扳子修理一下,可是和街坊邻居借了一圈也没借到,当下他就跑到沙岭子买了一套扳子,花了30多元钱,当时一个月才挣100元。“要制作宝贝,就要有趁手的工具。”樊士春说。
樊士春平时也会做一些小东西,维修家用电器。看到别人不要的电水壶,他捡回来,拆开捣鼓捣鼓,修好了再用。一次,樊士春的女婿有一辆罐车,车厢内的铁板坏了,修理一次需要五百多元。樊士春知道了,拿着尺子量了尺寸,找来铁板按照另一边的样子,几下就将坏掉的铁板换新。樊士春的女婿一看,岳父的手艺不比外面专业修车的师傅差,而且做工更细致,哪都安装的特别合适。别人看到了,都会问他一句,哪里修的车,他就告诉他们,“我爸爸给我修的。”樊士春说到这里,自豪感油然而生。
还有一次,女婿说家乡用风火炉子炖牛肉特别香,可惜就是家里没有这样的炉子。樊士春听到后,二话不说,开始四处寻找材料,没过两天就做好了,随后兴冲冲地到沙岭子买了一口大铁锅。女婿随即买来牛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起了喷香的炖牛肉。
樊士春展示自己的画作。赵娜摄
文化先行的村带头人
因为从小就喜欢绘画和文艺,樊士春的心思全放在了这里。樊士春说,从六七岁开始,他就喜欢上了画画。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笔和纸,他就用木条在地上画。上小学时,老师教画拖拉机,刚开始下笔画,他趁着老师给大家讲解的时候,顺着老师的画,画出了拖拉机的翻斗,翻斗里装着一桶粪。老师看到后,又气又好笑,笑骂他画画倒是有灵气。
后来,他到造纸厂工作,才有了用废纸练习画画的机会。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画画,樊士春就自学画画。只要看到墙上贴着宣传海报,他都会驻足观察别人的画法。看到杂志上、报纸上有发表的画家画作,他都会剪裁下来贴在他的本本上收藏起来,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临摹。后来,樊士春收入多了,一部分收入专门用来购买绘画用的书籍和纸张。凭借着执着劲,他不断地练习,让他的绘画水平大大提升。在樊士春家里的墙上,挂满了画作,有山水画,有动物画,且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樊士春不仅爱画画,更爱文艺,唱歌跳舞也不在话下。樊士春最爱唱歌,年轻时还在街头办过卡拉OK。到现在,已经损坏的功放、VCD还有好几个。近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村里为了丰富村民们的闲暇时光,经常组织村民搞文艺活动,樊士春就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了村里的文艺骨干。他先是张罗起一支秧歌队,划旱船、扮大头娃娃,当时经费不够,心灵手巧的樊士春自费制作了花轿、旱船等表演道具。每年这支秧歌队的表演都是村里过年的文化大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村文艺活动越搞越热闹,唱歌队、广场舞队、跳舞队……村里没有专门的排练场所,设备也很落后,樊士春就腾出自家一间房屋用作排练场,并拿出2000多元购置了音响设备,组织村民进行节目排练。后来,政府帮村里修建了文化大礼堂,扶贫企业赠送一套音响设备,樊士春家的排练场和音响设备才闲置下来。
3年前,村里开始举办自己的春晚。樊士春和另外一名村民被委任“村晚”的掌舵人,他们先是向村里召集有文艺的村民,不少村民都踊跃参加,虽然都是义务演出,可是村民们积极性都挺高,提前很久到礼堂进行排练。樊士春说,“唱歌不行就去演小品,演小品不行就表演三句半。春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聚在一起乐呵乐呵,只要愿意参加的,尽量让大伙参与。”
去年,流平寺村举办了第二届村晚,村民们自编自导的广场舞、唱歌、跳舞、歌伴舞、小品、三句半等节目,热热闹闹出演了4个小时,能容纳500人的文化礼堂里座无虚席。樊士春和搭档编排的小品《都是喝酒惹得祸》、《送财神》都很成功,村民们看了之后捧腹大笑。“能让村民们开心,我们的春晚就算是成功了。”樊士春得意地说。
樊士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用微笑播洒阳光,用行动践行梦想,用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村民,为村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乐观、进取的榜样,也成为了村里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