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张家口沽源天鹅湖旁,新修的环湖柏油路反射的耀眼的阳光。俯瞰景区,崭新的乡道像繁忙的传送带,连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闪电河至蝈蝈山一段改造提升的村道,紧邻一望无际的蔬菜地。“收了菜往路上一搁,就有车来拉”。这平坦大道一头挑起农民的收成一头挑起广阔的市场……
焕然一新的农村路上,公交车轰鸣的引擎奏响村民的“回乡曲”。“以前回家看个父母,颠簸不说,还要倒好几趟车,既想回家又怕回家……”
乡道,村路,一条条藏在县域地图最深处的小路,是承载着乡愁与民生的群众“门前路”,是群众走出门的“第一公里”,也是产业进村的“最后一公里”。
沽源坚持把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紧盯创建“四好农村路”要求,在全县打造出了以县城为中心、国省道路为骨干、乡镇道路为节点、所有村庄线路为支脉的农村“大交通”网络。为发展农村经济、盘活农村资源、拓宽农村市场创优了条件。2016年、2017年,沽源连续两年被省交通运输厅评定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县10万群众踏上脱贫致富快速路。
建好了熨平心里的疙瘩
正值盛夏,四人洼至水泉淖的乡道改造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这条通往滦河神韵景区的乡道是县城距离景区最近的路。但游客宁可绕15公里的远路,也不走这条坑坑洼洼的水泥道。
今年,这条乡道也纳入“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中,路面加宽了近一倍。“项目完工,咱沽源又多一条拿得出手的旅游路。”项目段负责人张占泉骄傲地说。
岂止是旅游路,这条乡道正好延伸至闪电河乡四喇嘛营村,是这里村民实实在在的“门前路”。过去这条路就是村民闫财的“堵心疙瘩”。2015年冬天的一场雪,村里交通断了三天,正赶上闫财的父亲生病,眼看着县城,人就是出不去!以后,每年下雪,闫财都心有余悸。“这回这路修好了,看的我心里别提多舒服了!”
沽源坚持把公路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针对资金短缺难题,开辟了向上争取、政府配套、整合捆绑、对口帮扶、争取外援5条筹资途径。2018年争取上级补助车购税、燃油税1.1亿元,争取京津冀协作对口帮扶资金3996万元,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1.02亿元,政府配套资金3.78亿元;牢固树立“高起点建设、全方位管理、提档次养护、一体化运营”的理念,在路面结构层,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铺设,新改建的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全部达到5米以上,部分路段达7.5米,所有5米宽水泥路全部增设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工程全部达标,打造了高质量精品工程。
截止2018年底,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1739.54公里,占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的12%。仅2018年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420.7公里,总投资6.3亿,较2017年相比里程和投资都实现了翻番。2019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256.3公里,现已全面开工建设,9月底将全部竣工。
管好了打下发展的基础
“‘四好农村路’就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建设只是第一步。”沽源县交通运输局地方道路管理站站长时军校说。
在长梁乡政府,公路管养所和路长办公室合属办公的两块牌子,格外引人注目。长梁乡乡长李玉海还有一个职务,就是境内乡道的路长。今年,长梁乡对道路两边的垃圾,违建进行清理和拆除,有效提升了道路周边环境。“长梁乡境内一条乡道,14条村道,我们捆绑公益岗位,为每条村道安排几名贫困户做巡路员,不仅提升了道路养护能力,还增加了脱贫的新渠道。”李玉海说。
不止是长梁乡,为破解管理难题,沽源探索建立了“一制一巡一动”三个一新模式。一制,就是建立以“县长为总路长、主管副县长为县级路长、各乡镇长为乡道路长、各村委会主任为村道路长”农村公路路长制,分级负责辖区内公路的建管养运。一巡,就是组建农村公路路政中队,配备路政员20名负责县乡道路及农村公路日常巡查,严格制止超载运输、违法占路、破坏道路等行为。一动,就是健全了县级管理站、乡级管理所、村级管理组的三级地方道路管理机构,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采取农村公路养护带动群众脱贫新模式,全县233个行政村的贫困户都安排了道路巡查员的公益岗,直接带动1210名贫困群众实现每人每年增收3600元,为全县2019年脱贫摘帽奠定基础,开辟新径。
以“资源整合、划片作战”的模式,沽源将全县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养护力量优化整合为5个养护中心,并配备大型养护机械50余台,增配人员20余人,统一按照国省干线标准,一一对应、各负其责,有效破解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少、成本高、效果差等问题。2018年,全县用于地方道路日常养护资金1009万元,打造高标准示范道路75公里,同比节约50万元。
一条条崭新宽阔平坦的农村路串联起村庄与城市,运营,让路上有了生气。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沽源将农村客运站、候车厅、招呼站牌等基础设施与新建农村公路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交付使用,做到路通、车通、客运通,基本实现“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目标。目前,全县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9条,城乡公交车达到89部,农村客运车辆达到49班次,233个行政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评价水平达到AAAA级。
激活了点亮致富的希望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
“这些农村路就像电线,沿线的村庄就像串灯,每通一条线,产业就点亮一盏灯。”修了十几年路的时军校感慨道。
乡道沿线的闪电河乡四喇嘛营村就是这样被“点亮的”。蔬菜种植一直是这里的主导产业。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外面的车进不来,里面的菜出不去。别说卖菜,连地都租不出去。
“一通百通”是村支书白崇海对修路的认识。自从村里的交通改善了,村里的蔬菜产业蒸蒸日上,几年时间,这里已经发展成了马铃薯种植基地。白菜和西兰花种植面积扩大到上千亩。过去一亩旱地年收入百十来块,现在光靠土地流转,一亩地就收入300多元。
“我们这距离闪电河景区只有一公里,就是因为路不好走,眼看着夏天闪电河游客那么多,就是没人来我们这。”白崇海回忆。新修的乡道改变了村里“望旅游兴叹”的历史。“这回路也通了,我们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由原来的5家农家院扩大到30家,把特色旅游也变成我们的富民产业!”白崇海说。
长梁乡大石砬村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是天然的森林氧吧。可这里地处偏僻,没有路,什么都干不成。去年草原天路东延从大石砬村穿村而过,为大石砬的旅游发展送来希望。今年,村里好几家农家院已经破土动工,结合脱贫攻坚,村里还想打通3.5公里外与丰宁大滩的连接。“到时候,这里的旅游业一定大有可为”驻村第一书记田建辉说。
“农村公路+特色产业”“农村公路+乡村旅游”,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带动沿线30多个贫困村发展起农家乐、渔家乐、种植园、采摘园等多种生态旅游产业,建成旅游观光景点15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农家院200多家,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21家。2018年全县游客人数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亿元,直接受益脱贫人数达4000余人,真正做到了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