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门堡村位于万全区郭磊庄镇政府南5公里,南临大洋河,北靠京包铁路和110国道,全村有1550户,4550人,耕地面积9000多亩,是郭磊庄镇所辖的一个大村。
早在唐朝时,它称为阳门城,辽应厉中置为镇,属西京道大同府弘州(今阳原县)。金初沿旧制,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升阳门镇为阳门县,仍属弘州。元代废县,后改名阳门堡。
阳门堡,一座经过岁月洗礼的村庄。
村里83岁的老人刘根明介绍说,过去的阳门堡是一座土城堡,村庄四周围都夯起厚厚的土城墙,并建有四座城门。东门叫永安门,门外有东观音殿和菩萨庙,菩萨庙里供着千手观音,庙前搭有戏台。南门叫得洋门,城门顶建有文昌阁和魁星阁,当地人称此门为“喜门”,娶媳妇、嫁闺女、迎送官员都走此门。门外是河神庙和南观音殿。西门叫德胜门,门外建有西观音殿和二郎庙。
城堡没有北门,而是在北门位置城墙底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前搭有戏台,城墙顶上又建真武庙。在城墙外的西北角,有个外城门叫乾元门,上面三个镏金大字镌劲有力,当地人习惯称此门为北门。乾元门前是一座高大的牌楼,有专管城门的门卫每天按时开关城门。南门、东门、西门都有戏台,每个月都要唱几天戏。
虽是土城堡,但堡内布局合理讲究,整个街道呈“井”字形分布。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万全阳门堡的庙宇最全、最多。三官庙、真武庙、五道庙、城隍庙、观音庙、奶奶庙、龙王庙、老爷庙、阎通观、万佛寺、菩萨庙、马王庙、二郎庙、河神庙、玉皇阁、魁星阁、卧佛寺、土地庙……庙宇道观应有尽有,建造奇特且精巧。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庙宇已经不存在了。
今年85岁的退休老师李永斌说:“阳门堡最出名的就是每年腊月初八都要赶的腊八会,也叫冰山大会。每年腊月初七晚上,砍上一棵柳树,准备一个高桌,一晚上往柳树和高桌上浇热水。第二天,一伙人舁上高桌和柳树冻成的冰山沿街展示。走冰山的人,走到做买卖的商家门口,只要说了谁家的吉利话,预示着谁家走红运,商家有钱的给钱,有糖的给糖,有烟的给烟,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看热闹的人。”
从西门到东门叫一里长街,街上有油坊、面坊、肉铺、烧饼铺、醋酱坊等各类商业摊点,是村里最繁华地段。腊八会那天,一里长街上更是百货云集。村里人说,西门外大多是新保安卖箩筐的,也有红浅沟和羊窖沟的芦苇席。一进西门,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布料和绸缎,来的都是张家口的老字号。往里走便是张家口大河套来的瓜果店,有香蕉、苹果、橘子、栗子、花生、瓜子和各类糖块等。到了一里长街十字路口,南北街全是卖年画和窗花的。再往里走是食品,两边布满了快餐小吃之类的店铺。一直往东是猪牛羊肉,最后是土产类。整条街人山人海,叫卖声不绝于耳。不光是十里八村的人来,周围三五十里的人都来此购置年货,人群熙熙攘攘。
历来阳门堡有正月十五点灯盏的民间活动。点灯盏是在大街上竖起一根很高的木杆钉上多层架子,架子上放油灯碗,正月十五晚上,点着灯盏,数层油灯忽闪忽闪的煞是好看。因早时候没有电灯,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灯杆很高,老远就能看见灯火。灯盏架子要钉12层,象征着12个月,要是哪一层的灯火被风吹灭了,就预示这个月农事不好,不风调雨顺。
阳门堡,从历史中蹒跚走来,几经兴衰,留下来的历史记忆显得弥足珍贵。如今,它在历史沉淀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之间,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全新景象。
京包铁路、110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1550户,4550人,是郭磊庄镇所辖的一个大村。9000多亩耕地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
冬日的阳门堡村,颇感萧条。田野里的玉米地,没有了夏日的葱茏,更显得广阔空荡。田间道路一侧红砖瓦房整齐排列着,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村人们忙着使用玉米脱粒机为玉米棒脱粒。一根根饱满的玉米棒伴随着机器声,被送进正在运行的脱粒机内。几秒后,机器一侧脱落的玉米粒掉落在手推车中,然后过称直接倒入收粮买家的大货车上。另一侧,已剥离得干干净净的玉米芯也被装入袋中,整齐摆放在院内。村民说:“今年玉米收购价每斤0.95元,收购商来村收很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