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杨泽 通讯员 杜宏锦 李瑞 宋强)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羽毛球比赛C、D和老将组在荆州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馆落幕。河北队选手张小利、王立涛获得C组混双金牌;6月12日,河北省体育局向宣化区人民政府发来贺信,祝贺张小利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到现在心里还很激动,近40年的坚持,这枚金牌的取得是非常重要的肯定。”
张小利的故事写满了一路向阳与乘风破浪。
夺冠的张小利、王立涛组合。宣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因为水平差,那位前辈把我从场上推到场下”
小学毕业,张小利第一次接触羽毛球。她和朋友们去公园,看到一群人在围观打羽毛球。那天,她的眼睛就“黏”在了羽毛球上。
回家后,她央求父母给她买球拍。一番“死缠烂打”之下,父亲搞来了一副木头做的球拍。她立刻找朋友胡乱打起来。第一次挥拍,就让她和羽毛球再也没分开。
“那时候我们多是在风动家属院或者室外打野球,最‘高端’的场地是烈士陵园西侧广场,每个单位的羽毛球‘大咖’在那里切磋。”
技校毕业后,张小利进入宣化风动机械厂当钳工,搬大铁、抡锤子,力气越来越大,运动体能也有了提升。她回忆,自己和家里商量了一个多月,花了多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航空牌铝合金球拍后,就在厂里找地儿画线、搭网,打球。她还常常倒班从风动厂骑车到宣化城西,可因为自己的水平太差,有的前辈不愿和她同场竞技。
“那天,我正在场上打比赛,突然一位前辈急吼吼地把我从场上推到场下……嗯,太伤自尊了。”张小利想冲上去和对方理论,好在被其他人劝住。比赛过后,这位前辈主动找到张小利,告诉她弱点所在,“前辈是臭嘴不臭心,比赛紧张顾不得解释,终归是我技不如人。”
“15分一局的球,我两场只得了4分”
多年努力下,张小利的技术大有长进。一枚羽毛球,让她和同厂的宁慧忠结缘,成为羽坛伉俪,也让她在宣化本地圈儿里小有名气。直到2000年初,由宣化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宣化俱乐部交流赛上,张小利被“暴击”了。
“我第一次和宣化区以外的对手打。15分一局的球我两场只得了4分。这个结果让我一度怀疑自己,但也意识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1998年前后,她和丈夫双双下岗,为了生计,两口子四处打零工。“我曾帮其他厂里的师傅跑单、提货;我丈夫也做过一阵子卡车司机。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千来块,上有老下有小,留给羽毛球训练的支出已经相当拮据。”张小利回忆,“装备可以暂时‘降级’,但训练不能停,我和丈夫晨练打球的习惯没有变。”
这样的日子差不多过了十年,身边陆续有朋友想让张小利教孩子打球。“能打球还能改善生活状况,多好啊!可是我没当过教练,怎么办?”几经努力,她联系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的老师,对方同意张小利跟着学生们一起训练,“每天将课程拉到最满,几个月后顺利通过考核,我成了宣化区第一个有教练资格证的羽毛球教练。这一年,我34岁。”
赛场瞬间。宣化区委宣传部 供图
“8进4,我们分到了‘死亡之组’”
2008年左右,张小利和宁慧忠用多年积蓄开办了宣化区第一家羽毛球馆,随之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朋友俱乐部。
每年俱乐部都会举办内部比赛,“友谊第一”的标语从宣化区体育馆换到了宣化一中,一直没撤过。
张小利说:“2012年,俱乐部搬到了宣化一中体育馆,橡胶地板替代了木地板,大家在打球时安全系数提高了很多。这些年过去了,最早的一批学生中有国家一级运动员,也有毕业后从事羽毛球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
一切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015年,她结识了带自己技术“起飞”的北京羽毛球爱好者冯淑环,大姐说她核心力量和小肌肉群力量都不错,可以有更广阔的赛场去挑战。
“我开始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球馆参赛。人生中获得的第一次冠军就是和冯大姐搭档的女双比赛。打完那场,我自信心拉满。期待下一场比赛,成了我最大的动力。”
2022年7月,张小利拿到了李永波全球业余羽毛球锦标赛中年组女子双打亚军的奖牌。但她更惦记的是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组羽毛球C组的比赛,直到今年3月她接到通知“做好准备,随时开战!”
4月,张小利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恢复性训练,之后与邯郸搭档王立涛先后去郑州、济南参赛,以战代练。为了全面提升,这对混双组合在省内高水平球队封闭训练23天。
5月25日至5月30日,他们站在了梦寐以求的赛场,开始了7场鏖战。“8进4,我们分到了‘死亡之组’。”张小利说,他们遇到了北京队的强强组合。
赛场上,二人紧密配合、拼劲十足,扣杀凶狠也好,跑动灵活也罢,张小利和王立涛斗智斗勇、见招拆招,每球必争的河北组合在第一局21:20胶着险胜后,最终拿下关键比赛,此后一路顺风顺水。
那个下午,她收到了很多祝贺,一下子成为国内群众组最高等级比赛的摘金一员,张小利的内心没有狂喜,有的只是长久的幸福。
“‘训练有方法,热爱并坚持’可能就是我的总结,感谢宣化区政府、市区教体部门、羽协朋友及宣化一中的关心和支持。我愿意成为一名‘探路者’,把孩子们送到更高、更远的赛场,为国争光!”
晚上九点半闭馆、清扫球馆、消毒、关灯,十点回家……50岁的张小利已经和羽毛球、球馆融为一体,“只要身体允许,我要一直战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