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县碹窑文化艺术写生基地在龙泉寺村揭牌,很多艺术家和爱好艺术的学生被那里的景观吸引,碹窑景观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怀安碹窑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居最朴实的景致,随着写生基地落户怀安,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古老的碹窑文化———生土建筑的神话。 碹而建窑 真正的碹窑就是用土做的碹窑。谈到碹窑,首先要先区别出与陕北窑洞的不同。陕北窑洞为“挖而建窑”:窑洞多依山就势,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开挖而成。怀安碹窑为“碹而建窑”,这里所指的就是土碹窑。这里有一个词叫“碹”,即用砖、石等筑成弧形。怀安的窑洞正是用晒干了的加过其它物质的泥土筑成弧形而垒、建、盖而成。 据民间传说,怀安人民最初是挖洞而居,碹窑是成人受民间小孩玩“过家家”抟土窑洞模型的启发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明的。随后,这种建筑形式在怀安迅速发展。明朝时,怀安以“某某窑”起名的村庄就有47个,现在273个行政村还有43个保留了这种称谓。这些称谓基本上是以姓氏开头,李姓碹处就叫李家窑,王姓就叫王家窑等。在怀安县境内的顾家窑和五玉寨村交界处,有一座土碹窑洞庙,叫“胡神庙”,据说是建立在北魏时期,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抟土而居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一种独特的平地窑———拱型碹窑诞生了,它陪伴这里的人们生息繁衍了一千多年。一则就地取材,二则以窑洞抗御冬天严寒之苦。怀安碹窑在大的分类上属独立式窑洞,除就地取材、择地而生之外,又很好地解决了采光、用地、用水和改造生活环境等问题,居住者的随意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平地起窑的独特工艺和奇特景致,成为北方民居风景的一道亮丽景观,被誉为“千年之苍茫,百里之画廊”。这个突破是人类在自我演化、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其诞生不能不说是民间工艺和生存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和转变。 建窑程序 在工具使用上,碹窑用具传统简单,制作窑洞、土炕、锅灶的主要有:木制模等泥土工具,制作阳面门窗的主要有:锯、刨、锤、斧和钻子等木制工具。 建筑碹窑一般都是各家亲戚凑在一起,因为原料是土,所以就地取材。附近没有,到地里或沟边去拉。建窑程序(这里所指的是三间碹窑,一窑三孔构架,后文会详细介绍)一般为先打底墙,也就是地基,这个过程需要三天。然后就是打窑鼻子,类似于垒墙,基本也需三天。然后建顶,这是碹窑的核心。首先要抹拱形泥板子,厚15厘米左右。工匠选取黏度较大的黄土和黍子秆、碎柴草等和匀,然后在平地中把拱形泥网模子放平,将和好的泥用铁锹铲进去,用腻子抹平,制成状如半圆的拱形生土泥板子备用。然后取出泥网模子做下一个,数量做到足够用。待拱形泥板子晒干后,工匠再以互相挤压的力学结构原理,用备好的拱形泥板子垒成平地起居的窑洞。垒窑是个技术活,不懂行的根本垒不起来。怀安碹窑的力学原理与我国的赵州桥建筑原理一样,但历史年代要比赵州桥早三百多年。 从和泥、抹泥板子到碹成窑顶,需要半年多时间。碹成窑顶后,还要在窑里抹一层泥,然后再抹白灰,窑里面就完成了。大家用铁锹把土一锹一锹扔到窑顶,填到窑上面平了,夯实。每年秋收后,可以在上面堆放玉米秆,可以晒葵花籽,晒玉米等等。 在窑内南边盘炕,紧挨炕的一边盘锅灶。烧火做饭时,烟从锅灶下流入炕里,再从窑的烟囱里放出。这样一来家里热了,炕也热了。然后就是打墙了,打墙需要用夯子。很多人用墙板(就是木头板子)把墙的宽度定好,两个人抓起夯子抬起来,同时喊着号子使劲往下杵。一杵一杵,大家这样把墙打成。前面留一个空,做个大门。在碹窑的前边还要做窗户,一般是上圆下方的窗子,本来窑就是坐北朝南的,再加上没有什么隔挡,屋里非常明亮。到第二年,村民就可以住进去了。碹窑建好了,还要保养好。头几年,窑顶要除草,再夯实。以后窑顶就不再长草了。 |
关键词:建筑,怀安,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