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张家口频道
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环境监督

塞北林场人22载铸就京北生态屏障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郑世繁 熊睿琦 何丹丹
2021-09-03 09:41: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郑世繁 熊睿琦 何丹丹

  8月29日,记者开车从张家口市区一路向东北行进,来到塞北林场崇礼分场桦皮岭工程区。站在桦皮岭的山头,目之所及林海苍翠连绵,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樟子松郁郁葱葱。

 塞北林场崇礼分场工程项目区。长城网记者 郑世繁摄

  林场始建于2001年3月,20多年来,塞北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这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艰苦造林不停步,建成了10个10万亩示范工程区,完成人工造林171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在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跨越33公里的坝头沿线,构筑起一道固沙卫京,造福于民的“绿色长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塞北林场主要承担河北省“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在张家口地区的实施。是针对当时内蒙古高原荒漠化不断南侵,造成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从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当地增资源、拓财源”的战略高度出发,学习借鉴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经验,经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林业工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北林场副场长张德军告诉记者,草原天路的入口也在这里,别看现在树木成荫花草满地,游客络绎不绝。刚开始,塞北林场可是“地无一垄树无一棵”,规划的198万亩工程区涉及崇礼、沽源、张北等6个地区,大部分属于当地村集体土地,分布着40多个乡镇,有50万头牲畜。

  “老百姓要放牧,要粮食,而我们要占用他们的牧场、土地来种树,村民们不是很自愿,这成为我们在创业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张德军说。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林场的建设者们站在村民的角度上思考,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决定采取“南山植树,北山放牧”“宽行距,密株距,中间留下打草地”的模式和塞北林场总场投资入股,各分场以技术或者管理入股、乡镇以组织协调造林入股、农民以土地入股的“1:2:2:5”的股份造林制。也就是说,每造两棵树就有一棵是村民自己的。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造林用地问题,还让村民成了林场股东,激发起他们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村民们纷纷承包上千亩林地,带着干粮、背着树苗,早出晚归上山栽树。

  提起过去,张德军心情很是激动。他仍然清晰地记得,面对困难,他们一把铁锹两只手徒手造林的艰难。坝上地区沟壑纵深,土层瘠薄且风大雨少,故而科学造林非常关键。为做好造林规划,林场建设者们一沟一壑的勘测,一坡一垄的设计,一坑一坑地挖埋,一苗一苗的盯栽。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他们在深山野岭中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度过,长期的风餐露宿,他们没有一声怨言,反而将植树造林当作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年正月十五一过,我们就深入山林,在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待在山上长达14个小时,一壶水、几个烧饼、一块咸菜就是一天的干粮,长期的爬山上梁,好多同事的身体被提前透支,积劳成疾。”张德军对记者说。

  他们就是这样抱着“绿了荒山白了头,誓还绿水和蓝天”的信念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总场负责技术指导、制定方案、下拨资金、分场负责工程实施、落实建设资金,做到了人权、事权、财权的有效分离。硬是在荒山秃岭上打造了沽源南滩、南厂、西坝、赤城冰山梁、马营,崇礼桦皮岭、羊草沟等10个10万亩精品示范工程区。

塞北林场党委书记徐海占查看树苗长势。长城网记者 郑世繁摄

  塞北林场党委书记徐海占告诉记者,下一步,塞北林场将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林场发展思路,做好塞北林场工作重心向管护转移,强化生态产业发展,推进塞北林场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森林景观租赁、森林旅游康养、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推进盘活塞北林场资源,推进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转化、积极引导塞北林场项目所在地县、乡、村,探索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碳汇、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林场视察,查看了林木长势,看望了护林员,作为一线林业人员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20多年来,我们在张家口坝头筑就了2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坝下贯通了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了还京津清风、净水、蓝天,我们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推进工程建设。我们感恩奋进,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筑就首都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塞北林场党委书记徐海占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关键词:林场,张德军,生态,首都,屏障责任编辑: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