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张家口频道
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脱贫攻坚

春暖坝头 ——张家口草原天路西线见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郑世繁 章紫薇
2020-04-15 09:42:00
分享:

   长城网张家口讯(记者郑世繁 章紫薇 通讯员王英军 石炎夏)“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4月14日,春中的的张家口草原天路西线坝头,虽然还有丝丝寒意,但春意扑面而来。记者行进在草原天路西线,瓦蓝瓦蓝的天空,薄如清纱的云朵,辽阔无际的草原、清澈见底的大淖,吸引着各路行人驻足于此,赏春景,看农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昔日平均海拔1500米的草原天路寻常一景,风大、日照充足、无明显夏季,蓝天与之相接,白云与之呼应,行走在天路之上,就像是漫步在云端。而今,这里风小了,树多了,草密了;低矮的土房、破旧的院落已存人们记忆中;一座座别具草原特色的新民居拔地而起,村民们更是喜笑颜开,挥舞着双手,欢迎远道而来的今年首批到访的客人。

  空心改造升腾着新的希望

  从张北县城向西出发,在通往草原天路西线的乡道上的台路沟乡后大营滩中心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灰黄相间新民居、十座新式的大棚和游客服务中心、便民中心格外引人注目,尽管气温还不高,也没见炊烟升起,但民居和远处坝头上的风车高低呼应,成为一道独特的坝头风景线,让人不禁驻足。

后大营滩中心村新居。记者 郑世繁摄

中心村新何商店。记者 郑世繁摄

  “我们是从刘家房村香杏沟自然村搬来的,已住了一个冬天,上下二层95平米,有两个卧室,两口子够住了,孩子们来也能住得下,我们老村缺水没路,离这里20多里地,过去人们进个城费老大的劲儿,很不方便人们的生活。”香杏沟村村民罗军向记者介绍到。

村民罗军的新居。记者 郑世繁

  记者看到新居内,装修得和城里无异,特别在房内,看到了几组奇特的暧气片。原来,他们的新居全部采用清洁电供暧,白天高峰电价0.25元,晚上低谷电价只有0.17元,和原来烧煤费用差不多,干净、卫生、环保。

  “我们是今天刚搬进来的,原来家里有土坯正房二间,下房四间,折算后不用再掏钱就换上了现在的新房,挺宽敞,院也不小,比原来住得舒服多了。”62岁的靳凤娥高兴地和记者说。

  靳凤娥是后大营滩村村民,老伴还有肺病,低矮的老房里,常年烧柴禾,老伴的身体一直好不起来。

  去年,在张北县空心村治理中,台路沟乡整合了香杏沟村和后大营滩村两个贫困村,联村并建了后大营滩中心村,这个项目总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了280套以二层小楼为主、平房为辅的中心村,平房主要是配建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以旧换新的置换方式,村民旧的正房拆一间折价1.5万,下房和院落折价1.1万,户籍每人折价6000元,新居以每平方米1800元出售,多退少补。很多村民基本不用自己花钱就能住上新居。

  紧挨着村东,中心村在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去年整合扶贫资金,建起了10座大棚。

乡党委书记邰晓峰(右)介绍香椿长势。记者 郑世繁摄

  大棚内种植的香椿已吐新芽,负责管理的后大营滩村村主任韩进平向记者介绍到,我们今天采了一些,吃上了自己种的香椿,香甜可口。

大棚内已出芽的香椿。记者 郑世繁摄

  在记者采访中,乡党委书记邰晓峰碰巧赶来,他介绍到:“这是我们从河北农业大学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在张北县是第一家,从3月份栽苗,到现在只有22天,成活率高,实施密植、矮化种植,明年进入盛产期,这些香椿盛产后,收益将能支撑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覆盖,还能安排20多人就业。”

  台路沟,沟壑丛生,全乡境内很难找到一块300亩大的平地,交通闭塞、道路崎岖,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吃饭,曾长期困扰着全乡的发展;村容破旧、空心村、空壳村严重,全乡1.2万人口中有一半外出,22个行政村中有11个是国家级贫困村,贫困人口3945人,其中后大营滩、前大营滩、水泉等村贫困程度较深。

  走出大棚邰晓峰还向记者补充到,为了让中心村的村民留得住乡愁,在村西建起了占地7200平米的人畜分离养殖场,在村南建起了现代化的油坊、磨坊,村民除家用外,还能出售给前来观光的游客。

现代化的油坊、磨坊。记者 郑世繁摄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一路向西,处处有景。

  走进前大营滩村,除了整洁的街巷、修葺的房屋、浩大的水库,更加吸引记者的目光的是村东的一处温室大棚采摘园,听说我们的来意,负责管理大棚的刘占山拉住记者的手,问个不停。

  现年73岁的老刘,精神抖擞,俨然50出头的年轻人。

温室采摘园玻璃大棚。记者 郑世繁摄

  他介绍到,从2016年美丽乡村改造配建起大棚以来,种过黄瓜、香瓜等,收益都不高,有一年还种过大白菜,好的设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自己看着都心痛。

  去年,村里外出学习,种上坝上人想也不敢想的葡萄。

  “记者同志,我们以前没种过,也想尝试着种,特别想种好,把村里的采摘搞起来,让大家伙儿都挣上钱。你们走的地方多,见识也广,你给我们指点一下,我们是不种的密了?该不该压枝?葡萄需上什么肥料和农药等等。”

  据村民介绍到,老刘遇到谁,都会问上几句,全都记在小本本上,万一能用到呢。

  大棚内的葡萄间还错季套种了草莓、黄瓜、香瓜等,既示范又增加收益。

大棚管理员刘占山。记者 郑世繁摄

  台路沟乡人大副主席刘超博向记者介绍到:“草原天路和长城在我们这里交汇,这里有著名的鸡冠山、六代古长城、野狐岭主战场等景区,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就想着怎么样才能吸引住游客,用旅游带动村民们致富增收。讨论后觉得搞采摘既能发展村里的特色农业,又能让游客参与进来,就尝试着弄了这个占地2100平米大棚,大棚试种两年来,村民有了用武之地,比学技术蔚然成风!全村像老刘这样学技术致富的人不下三分之一。”

  村民有意识地与“旅游”挂钩、接轨,已成为天路西线村民的主动行为,尘封已久的发展意愿豁然激发,村民自力更生谋发展致富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脱贫攻坚战中,张北越来越多的村民以旅游为支点,自主想点子、想方法增收。据张北扶贫办统计,随着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壮大,2019年通过实施“景区带动、农旅互通、节庆拉动、招商推动”四种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动9个试点村实现脱贫增收,辐射14个乡镇、70个行政村,涉及贫困村28个、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814户。其中,台路沟乡先后发展农家院38家,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500余人稳定就业。

  撬动市场让村村充满希望

  黄昏时分,记者又行进到张北与万全交界处的镇虎台村哈叭庆村自然村。哈叭庆在蒙语里为泉水的意思。

  这个昔日残垣断壁、乱石散地的小村庄已不见踪影,已修葺成为错落有致、泉水叮咚的特色村落。

  村里的两栋三层民宿格外吸引人。村党支部书记靳苗介绍到:“这两年,我家利用自家房屋开了农家院,靠接待草原天路的游客,一年挣个三五十万不成问题。”

  “坝上山多水少,而我们这里山清水秀,原生态的丛林近乎保留。这一眼‘天路甘泉’是我们村祖祖辈辈最引以为豪的资源,有山有水有天路,还有200多亩人工杏林,到处是景,这些天,每天有5、6百辆车从这走过。”靳苗在村的天然泉眼前自信地对记者说道。

哈叭庆村的天然泉眼。记者 郑世繁摄

  现年30岁的靳苗没有选择外出创业,而是一门心事扑在带领村民大搞生态保护和利用上,他多方联系旅游景区,特别是从野三坡景区引来了民宿业主,精心包装全村的旅游资源。

  在返程中,记者还看到,沿途的村里注重起了文化建设,前大营滩、水泉等不少村建起村史馆、民俗馆、游客接待中心、接待广场,夜幕下,村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在《好日子》音乐声中,又开始舞了起来。

水泉村民俗馆一角。记者 郑世繁摄

关键词:张家口责任编辑:郑世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