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专家称不存在“抗药性增强”、“伊蚊成优势种群”等情况 “害虫防治工程师爆料:暴发登革热是长期进行化学灭蚊的结果”一文在网络热传,人们将信将疑。广东省市疾控部门的虫媒防治专家回应,并不存在化学灭蚊导致“抗药性增强”、“蚊子‘变种’”、“伊蚊成优势种群”等情况;文章的立足点本身就不对,事实上昆虫产生抗药性的环节主要是在幼虫时期,化学药剂灭的是成蚊,并且只作为应急控制而非常规措施使用,观点严重不靠谱。 “爆料人”自称为“害虫防治工程师”,称特别关注本省暴发的由蚊媒传播引起的登革热,为什么疫情厉害?“我给出的答案颇具讽刺性:因为富裕地区长期打药(化学制剂)灭蚊。” 文中称,“蚊子越灭越多”是其二十年灭蚊所看见的,而且随着蚊子越来越难灭,使用的农药就越用越高级,浓度越用越高,因此蚊子还发生了“变种”,可以肯定的是,“蚊子在农药一代又一代的选择下留强汰弱,对药剂敏感的蚊子被淘汰,而耐药性强的如伊蚊成为优势种群。” 文章还指出,每一次化学灭蚊,对生态是雪上加霜,而对蚊虫是选择和锻炼,现在连挂网捕抓蚊子的蜘蛛都消失了。文章还警告称,事实表明,伊蚊已经产生抗药性,应该马上停止针对成蚊的地毯式化学防治,否则“等天气凉一点、湿度大一点,考验才真正到来”。 文章缺乏可靠佐证 记者发现,面对“爆料”,表示“怕怕”的人不少。市民陈先生认为,理论上化学药剂就是农药,确实会产生抗药性,今年灭蚊时间长、频率高,“爆料人”又是专家,可信度较高。 不过,随着文章被更多转发,将信将疑或观望、直言“谨慎转发”的观点越来越多。不认同的声音多数关注到文章缺乏广泛可靠的统计佐证,单靠从业多少年“看见”,过于简单化。如网友“TaoZhiYong”认为,要掌握蚊媒种群数量、虫种鉴定、抗性鉴定、病原体溯源等数据,不可全凭个人观察经验。 专家:文章立足点错误 市疾控中心:防登革热并非只靠灭成蚊 文章被评“耸人听闻”,有理性的市民找到本报,希望请专家分析回应,别让“一家之言”动摇防控登革热的“军心”。就此,省市疾控中心的虫媒防治专家回应,文中的不少说法不靠谱,呼吁别再传了。 省疾控专家指出,最重要的是,作者没有意识到,昆虫产生抗药性的环节主要是在幼虫时期,化学灭蚊导致蚊子越多、灭蚊越来越难,根本就没有立足点。 他进一步解析,伊蚊对杀虫剂总体呈敏感或低抗性,在上述自身生物学特点原因外,还因为伊蚊孳生于小积水容器中,如家庭水生植物、盆罐等,是通过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等措施消灭幼虫,幼虫接触药物机会相对小一些,客观上减缓了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的进程。 “不会越灭越多,化学灭蚊本就只是疫情暴发时的治标措施,我们一直强调最有效的防治是清理积水!”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介绍,不要以为防登革热靠的是灭成蚊,统一的灭蚊行动并不是常规措施,文章作者把应急灭蚊措施当成了日常措施甚至唯一措施。 回应1: 广州蚊媒种类并无变化 文中称,本地蚊子发生“变种”,即生物群落变化。由于长期化学灭蚊,原来不咬人的摇蚊、库蚊少了,因为蚊子“炼狱中存活、成长”、“留强汰弱”,耐药性强的伊蚊个体更壮、生殖力更强,成为优势种群,它是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元凶,称接到投诉“白天蚊子隔着裤子照样叮咬”。 杨智聪回应,这个说法没有道理,还是以数据说话。广州一直监测蚊媒,按国家统一分类,这些年蚊媒的种类、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至今库蚊仍然是本地最优势的种群,占比超过80%;第二位是白纹伊蚊,它确实是传播登革热的元凶,但占比为12%~15%;余下的1%左右是其他蚊子。 回应2: 不存在“伊蚊抗药性增强” 文章称,化学灭蚊导致蚊子生物选择,在药剂锻炼下“伊蚊抗药性增强”,蚊子越来越难灭,使用的农药就越用越高级,浓度越用越高,陷入了恶性循环,即越是打药蚊子越多。 杨智聪表示,这里涉及蚊媒抗药性、对化学药剂敏感程度。每一年,疾控部门都会进行蚊媒耐药抗性的实验测试,今年还没测试结果,但往年结果证实,伊蚊对于本地常见常用消杀伊蚊的药品敏感,或者只是低抗性,结果没有异常。 另一情况是,根据监测结果,疾控部门每年制定一个灭蚊化学制剂的推荐目录给爱卫部门、各区,而且出具用什么药品、用量是多少、浓度控制、甚至详细至消杀时每分钟走多少步的指引。无论从测试还是实际操作、消杀成效,都说明不存在所谓的“伊蚊抗药性增强”。 回应3: 化学消杀只是疫情应急 文章称广州不是根据虫情需要,而是定时定量按规程打药,“是典型的滥用农药”。 对此,省市疾控专家表示,不排除个别社区或小区在疫情高发期要求天天化学消杀成蚊,但文章显然有意无意将化学消杀误解成常规措施,而并非疫情应急措施。 实质上,化学控制、媒介伊蚊应急监测,是当病例确诊后,以病例家庭为中心启动核心区、警戒区、监控区控制,核心区(半径200米的范围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时,才立即启动灭蚊措施。 疫情高发期间,非疫区的场所是监控区,是每2周开展1次蚊媒监测,如BI或MOI指数超过中度风险(10),说明蚊媒密度偏高,才开展灭蚊行动。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均降至5以下时,就终止应急措施。 下月底前 持续开展周末灭蚊 昨日,广州市城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9月开展防控登革热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环卫工人、社区职工、志愿者等近12万人(次),清理卫生死角近12000处,清理垃圾1万多吨。特别是自10月9日以来,广州市安排9个督导组,共派出170人次,发现比较突出的问题264多宗。通过各方不懈努力,目前,蚊媒监测点达标率不断上升,蚊媒密度持续下降,病例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消杀灭蚊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市城管委表示,到11月底之前,将持续开展周末灭蚊统一行动。疫情较多的区域,每周不少于2次,开展清积水、清垃圾、清卫生死角的爱国卫生运动。 |
关键词:化学,灭蚊,登革热 |